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
一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上海服务业结构分析
(一)概述
各国经济的发展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服务业在整个经济和就业方面的比重将逐步上升,甚至升至具有绝对优势,产业结构呈现“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20世纪60年代以来,服务业发展迅速。近年来无论从就业比重还是产值比重来看,服务业在世界经济中都已超过工农业之和(魏作磊、胡霞,2005),世界各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平均水平已经达到60%以上,高收入国家平均值达到了70%以上(原毅军、逯笑微,2009)。而近几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徘徊在40%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国务院在2007年3月19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把服务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商务部服务贸易司也提出,中国应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以便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商务部服务贸易司,2009)。
在我国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大背景下,上海市市长韩正在2009年11月1日举行的第二十一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做了题为《不失时机加快上海经济转型》的主题演讲,指出上海要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和资本积累等因素,产业会在地区间转移和扩散,地区产业结构需要不断升级。于是随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一般会发展演变(胡树光、刘志高、樊瑛,2011)。产业发展会呈现依次从先进地区向后进地区梯级转移的现象,此即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雁行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Akamatsu,1962;苏东水,2000)。上海市的产业发展也会遵循这一模式。
在产业结构升级中,每个地区需要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来选择发展的方向(任太增,2001)。上海及类似的特大型城市具有人口密度大,土地、水、环境资源等相对短缺的特点,而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而言对劳动力投入需求大,对土地、水、环境资源等投入需求相对较小,因此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为辅的产业结构是国际大都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上海建设“四个中心”也必然要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这一必由之路,在保持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大力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的同时,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并通过服务业来整合集成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因此有必要对上海市产业结构加以分析,以期厘清上海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
(二)数据与指标计算
1.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与产业结构
由里昂惕夫(W.Leontief)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是分析产业结构的主要工具之一。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继承古典经济学中经济部门和主体间相互依存的思想,与重农学派魁奈(F.Quesnay)的《经济表》一脉相承,同时整合了数理经济学派瓦尔拉(L.Walras)的一般均衡理论和方法,通过省略要素禀赋的影响、生产函数线性化等方法将瓦尔拉理论体系简化为可以实际应用的线性模型,使得计量分析中的计算量大为减小,从而将一般均衡理论成功应用于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将经济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编制和分析投入-产出表清晰地揭示经济各部门(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数量联系,在此基础上可以估计各部门的生产函数并计算整个经济体系的均衡价格结构和均衡产出结构,为宏观经济决策和产业政策制定提供支撑。因此,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产业经济、地区经济、国民经济、国际经济等各领域。已有诸多学者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第三产业进行了分析,且对生产者服务业的研究居多。程大中(2008)对中国和13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部门结构及其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杨玲(2009)分析了美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变迁;黄永明和匡绪辉(2010)分析了我国服务业的外包问题;黄莉芳(2011)则分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产业联动关系和价值创造能力的变化特点,并就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关联关系进行了对比。而我们在此则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