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4月 |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我国加强和改善了宏观调控,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中国会展经济在全球经济复杂环境下继续发展,呈现逆势增长的态势。
一 2011年中国会展经济运行环境分析
1.中国经济增长态势放缓
观察2011年中国经济的走势,从应对金融危机实施一揽子计划后的强劲反弹,转向自主稳定增长的特点十分鲜明。与此同时,国民经济增长出现了放缓的态势,增长率2011年前三季度分别为9.7%、9.5%、9.1%,增幅的逐季回落显而易见。
2.贸易顺差收窄
据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6420.6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下同)增长22.5%。其中,出口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4.6亿美元,增长24.9%。贸易顺差1551.4亿美元,比上年净减少263.7亿美元,收窄14.5%。
3.贸易发展趋平衡
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持续走低,但是贸易发展更趋平衡:进口、出口协调发展,外贸顺差逐年收窄。对外贸易呈现如下特点:贸易方式结构继续改善;贸易伙伴多元化成效明显;贸易区域布局更趋合理;贸易主体结构积极变化。
解读一系列中国宏观经济指标,结合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中国会展经济在复杂环境下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呈现如下的基本特征。
二 2011年中国会展经济基本特点
1.2011年我国会展业产业结构基本特征
(1)数量规模。中国会展业呈现“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会展项目从2001年突破2000个,到2002年超过3000个,2005年约为3800个,2007年为4000个,2008~2010年一直约为4500~5500个,2011年约为6000个,项目规模继续扩大。
(2)会展场馆分布。根据课题组统计[1],2011年我国会展场馆超过269个,涉及34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特别行政区。会展场馆总展览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室内展览面积超过700万平方米。会展场馆数量最多的广东省为38个,超过20个的为山东(26)、江苏(24)和浙江(24),10~20个的有北京、上海、福建。2008年以来建设展馆的热情高涨,许多城市已不完全为了发展会展经济,而是从城市举办各种会展活动的多元角度考虑,把展览场馆作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展览场馆。
(3)会展主体构成。多年来,我国会展活动一直是政府促进贸易、投资、技术、文化交流等事业发展的重要促进手段与载体。1992年以前,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计划主导性特征,我国的会展活动大多由政府或半官方机构主导,形成有别于全世界其他展览大国的显著特色。
就展览主办机构而言,尽管目前参与者众多,多元化特征明显,但大体上有五大办展主体,即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门、政府临时机构、贸促会等半官方贸易促进机构)、商协会、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外资企业。
从法律意义上来看,在我国主办机构是办展的主体和主要民事责任单位,但我国的展览活动大部分另有承办单位。从承办单位来看,企业承办比重正呈越来越大的趋势。
(4)产业集中度。中国会展业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为主,产业集中度比较高。就城市而言,分别为上海、北京、广州;就省级行政区划来看,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居前五位。现行产业集中度揭示,我国会展业集中度与制造业领先程度和经济发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通观近几年的会展经济发展特点,在2011年,这个特点已经比较稳定,形成了“京会”、“沪展”两大中心。北京以其举办国际会议的核心优势和特质成为“中国会展经济的会议之都”,上海以其数年举办展会的规模和质量成为“中国会展经济的展览之都”。北京作为首都很适合发展国际会议,无论是举办政府会议、协会会议还是企业会议,优势很明显。除中央机关之外,多数全国性协会、学会都在此,再加上完善的交通和会议接待设施,以及便捷的国际航班和国内航班、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令人向往的文化、历史,构成举办国际会议极具吸引力的有利条件。经国务院批准,自2012年起,中国服务贸易大会将更名为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并永久落户北京,这将成为北京作为会议之都的标志性事件。
上海作为具有东方魅力的大都市,备受西方赞誉和媒体偏爱。悠久商业历史和浓郁商业文明,机场、酒店、会议中心以及高速铁路等配套设施齐全,是展会的首选之地。2011年,上海展览总展出面积953万平方米,接近1000万平方米,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