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认为,中国经济换档期的重点是动力机制的变化,动力机制变化的核心是结构升级和调整,要着力推进产业链升级,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运用“倒逼”机制打造企业国际竞争力。区域发展要着眼于大空间尺度,建立“横跨东中西,带动南北方”跨区域的经济带。
关键词: |
一 中国经济转型重在动力机制转换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换挡期,换挡不仅是速度的变化,动力机制也在发生变化。以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规模的扩张,即通过资源的大规模投入、产能的扩张来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再搞规模扩张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换挡即拐点以后,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中低速增长,很多产业规模已经接近极限,我国也一样。我国的钢材产量10亿吨,汽车产量2000万辆,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未来还有没有空间?可能还有一定空间,但是再搞这种大规模扩张,空间只会越来越小,所以未来动力机制发展的根本来自提高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好,提高全要素生产力也好,关键是提高效率。速度下来一点,企业照样可以达到过去或者接近过去高速增长时期的赢利水平,政府财政收入照样可以持续增长,民生照样可以改善,资源环境还更可持续。速度换挡以后,环境压力减小了,资源环境更可持续。像火箭发射一样,第一阶段是推力火箭,到了平飞阶段要转换为第二级火箭,我国现在也要转换,即动力机制要转换。
二 动力机制转换的关键是结构调整和升级
过去我们讲结构调整主要讲的是调整比例关系,解决瓶颈制约。现在结构调整不是调整比例关系,是提升产业的价值链,解决产业从低端向中高端价值链的延伸。比如,苹果手机几乎都在中国生产,但没有人认为苹果是中国的产品,都是美国的,为什么?因为它的研发、设计、标准、供销网络都是美国控制的,中国就是代工而已。所以,产业升级就要解决怎么样从低端的加工组装向更高环节的价值链转移,哪怕生产零部件也比简单加工组装上一个台阶,必须要解决提升价值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向更高的价值链区段延伸的问题。
要实现价值链的提升,就必须跟创新更多地融合起来。过去的产业升级可以跟创新分开,因为我们可以大规模引进技术。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大规模引进技术的外部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产业技术已经走在前面,而且再引进高端技术也越来越困难了。因此产业升级必须要跟创新更多地融为一体,才能使得升级能够有效地实现。现在的创新相对来说,最薄弱的地方是在企业层面,按照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统计,目前90%的企业没有研发活动,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三 进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部门
原来很多在企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部门,比如,搞设计的、搞技术的,可以外化出来,成为专业的生产服务部门。就像第三方物流一样,我们有第三方设计、第三方研发,要能够向这样的生产性服务部门越来越多地延伸。上海自贸区中就有非常活跃的第三方研发。专业服务部门的发展,会对提升产业价值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市场化改革就是让资源能够更有效地流动起来。这种第三方专业服务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对我们的教育改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 以倒逼机制加快企业形成国际竞争力
最好的倒逼机制升级就是到“大海里去游泳”。在“江河里面游泳”能力总会有限,最重要的就是“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的“海洋”,竞争会倒逼产业去升级,倒逼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强化竞争优势。我们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这个基础上构建自己的全球化生产运营体系,这也是一条路。
五 强化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
我们以前的生产要素流动,主要是从农业部门向制造业、服务业流动,是部门间的流动。现在这种农业转移的劳动力已经减少了,未来的要素流动主要是行业间和行业内部的,就是怎么从低效率的企业流向高效率的企业、低效率的行业流向高效率的行业,这对市场化的制度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就是要素的可流动性。现在很多人在考虑,到底是强调产业政策还是强调供给政策,其实需要更多地强调竞争政策。要放宽准入,激活市场,强化竞争,倒逼创新,用竞争政策来推动资源要素推动,推动产业创新和升级。过去的经验表明,我们用很多产业经验复制的行业,恰恰竞争力不如那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领域更强。所以未来需要通过改革强化竞争,“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什么原因?就是怎样认识市场,怎样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只有进一步放开准入,激活市场,强化竞争,倒逼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