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3月 |
2013年,世界经济在各经济体特别是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博弈中进一步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在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国际博弈大背景下,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整体维持了下滑态势,但已出现向好的迹象。展望来年,新兴经济体将迎来发展态势转折的一年。
一 世界经济博弈及其结果
理解当前新兴经济体经济现状和发展前景不能就事论事,而必须把它放在国际金融危机治理和刺激世界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考察。2008年之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甚至所有发展中经济体通过经济体政策博弈争夺国际市场的过程,也就是国际市场重新划分的过程。因此,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经济表现呈现“跷跷板”效应,发达经济体经济状况与新兴经济体状况呈现负相关关系。
(一)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经过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长达20多年的发展,世界各经济体已经连成一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经济体系,带来了全球经济的周期性繁荣。在这个国际经济体系之中,美元是主导性世界货币,欧元和日元是次主导性世界货币。产业体系是以美欧为中心的辐射状扩展体系。可以说,欧美国家是世界经济的龙头,其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供新的产业,并逐步向周边经济体转移,带动世界各经济体发展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带动下,全球经济出现长达20多年的繁荣。
科技发展的滞后,带来世界经济体系的紊乱,并进一步在发达经济体的心脏地带引发金融危机。在科技创新几乎停滞的情况下,美国经济走向房地产经济,并通过金融创新支撑房地产经济,又没有有效改变超前消费的消费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运行的过程中,社会底层民众的收入难以支撑其包括房贷在内的支出,最终引发房地产还贷危机,进一步导致金融系统资金链的断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最终爆发,并通过国际资金链条传导到其他发达经济体,形成遍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后,世界主要经济体转入国际金融危机治理经济模式,带动世界经济转入以复苏为目标的经济模式。
(二)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博弈模式的转型
在危机治理和经济复苏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发达经济体主要采用货币政策模式治理危机,推动本国经济复苏,完全放弃不采取货币竞争性贬值政策的承诺。也就是说,主要经济体放弃了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而进入各自为政、以本经济体复苏为目标的经济治理模式。由于发达经济体货币多是具有世界或区域影响力的货币,各经济体展开了决定世界经济格局的大博弈,发达经济体为挽救本经济体经济通过货币政策而拼命向市场“注水”,已经达到世界范围内进入“流动性陷阱”的地步,以货币供应大规模增加方式挽救国际金融体系、刺激经济发展,新兴经济体则承受由此带来的“溢出效应”。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博弈由正和博弈转变为零和博弈。
在国际金融危机治理和经济复苏刺激过程中,迫于经济衰退的强大压力,发达经济体普遍采用了大规模注资的政策。
首先,美国货币“注水”世界第一。2008年11月25日至2010年6月底,美国推出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主要用于治理金融危机。在实施第一轮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期间,美联储共购买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1.25万亿美元、3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1750亿美元的机构债券,共计1.725万亿美元。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主要目标转向刺激经济复苏。该轮量化宽松政策到2011年6月底结束。其间,美联储分8个月共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美联储进一步购进6年期至30年期长期国债4000亿美元,同时出售3年期或更短期限的同规模国债,增加国债的流动性。这一轮的国债置换被称为扭曲操作。2012年9月以来,美联储每月购进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保持扭曲操作不变,并宣布超低利率政策延续到2015年中期。2012年12月13日,美联储宣布每月增加购进45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至此,美联储每月购进的美国国债规模达到850亿美元。2012年12月19日,美联储宣布每月降低100亿美元国债采购量,释放出逐步收回量化宽松政策的信号。总体来看,2009年3月以来,美国先后推出了三轮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间的半轮叫扭转操作。不仅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