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4月 |
近几年随着我国会展业的蓬勃兴起,我国会展教育院校呈快速发展态势,会展专业学生的在校总人数也有大幅度增长。会展教育院校培养会展专业学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就是会展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匹配问题,也就是说,会展院校的毕业学生是否能理想地解决就业问题和适应会展企业的工作。因此,如何让每个会展专业毕业生能以高素质、高水平的状态顺利经过社会的检验,进入专业岗位,成为我国会展院校与会展教育需共同思考并面对的课题。
一 参赛提升专业能力的理念概述
会展教育相比其他应用型学科,其自身特点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会展教育要匹配动态的市场需求来实现,中国会展业的高速发展,会展理念、会展技能以及会展支撑环境都顺应着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在会展工作中,有大量工作需以创意与集体协作来完成。比如一项新会展项目的创意,就通常需分前期调研与可行性认证阶段,中期概念策划与服务策划阶段,后期策划项目的合成阶段。中间需经历很多环节,对从业人员提出了复合型知识的要求,需要不同知识背景与技能的相互配合以及大量人力与物力的投入才能实现,因此,“闭门造车”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的会展人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改革的同时,提出了会展人才培养需遵行的“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多课堂”12 字方针,并坚持以参赛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以赛促教”主要基于以下理念。
1.会展专业需求的综合性技能培养的需要
在会展教育的过程中,在校会展学生是具有分散性特点的群体,各自能力不一,很难进行符合会展专业需求的综合性技能的培养。以会展项目策划为例,一个能付诸实施的会展项目,需形成较为完整的项目团队,通过团队成员间的能力优化,提出符合实际运作的创意与可行性策划,从而达到会展教育与市场匹配的目标。会展教育的目标也就是围绕会展专业的知识点,紧扣会展环节所需的技能点,最终达到知识点与技能点的完美结合。
2.通过参赛强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在德国“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运行得非常好,但在我国却因为种种原因很难有效推进。会展专业学生在无法模拟较强会展环境的实践机会下,专业学生的技能往往只能更偏向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弥补这种教学缺陷,鼓励与形成会展教育过程中以参赛提升专业技能的机制,对提高会展教育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3.专业学生参赛机制的建立符合会展教育院校的课程教学需要
尽管很多会展教育院校开设了会展项目策划课程,并根据课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组,通过学生的不同角色与团队合作开展会展项目的模拟策划与组织,但由于在校会展专业学生往往因受到其他课程时间或学分要求的限制,往往平均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而忽略了会展人才培养所需的大量技能训练。因此,建立与鼓励会展专业学生在参赛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不仅可以使会展专业学生通过参赛得以锻炼,更重要的是符合会展专业的课程教学需要。
4.参赛模拟专业环境,让专业学生更贴近市场需求
根据会展专业学生毕业的情况来看,虽然市场提供与会展专业关联性强的行业非常多,但实际上会展专业学生的专业对口率并不高。这不仅仅是由于会展企业往往对会展专业毕业学生为会展企业创造有效价值的预期较高,也存在在校的会展学生在行业经验、策划技能与组织协调能力方面缺乏有效的训练,因而技能不够等因素。因此,不少会展企业不愿意招用会展专业的学生并提供关键性岗位。而学校通过有选择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会展策划或技能大赛,就能大幅提升 学生的专业技能。
5.参赛促进学生深化专业知识,享受参赛过程
有参展经历的学生几乎都会获得重要的参赛感受,“参赛真的很辛苦!”无论是个人或团队都要提交很多的方案,特别是临近截稿,学生甚至要连续通宵N个晚上来完善作品。作品提交后,参赛学生再回头看曾经历过的路程,大多会感觉在经历不断“纠结”的过程中深化了专业知识,学会成长,从而获得成就感,真正地感到经历参赛的过程是一次受益匪浅的学习和锻炼,从而享受参赛的收获。
6.参赛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会分享与担当
会展策划项目从构思到设计,需经过很多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