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被动迁居人群社区满意度评价研究——以北京市某社区为例
    ——以北京市某社区为例

    作者:冀文彦 孙伟 罗来平 出版时间:2015年02月
    摘要:

    通过对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镇两个社区进行的9个一级指标和42个二级指标的调研及走访,尝试全方位地从被动迁居人群主观感受角度出发来考量该群体目前的生存状态。考虑到数据获取的可靠性与科学性,文章运用SPSS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小区环境、社区人文环境、公共设施配置、自然环境、出行便利度以及社区安全性6个主要成分,重新构成社区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显示,这些被动迁居人群的社区满意度评价整体偏低,其中以社区安全性、出行便利度、自然环境以及公共设施配置的评价为最低。对于通勤时间和通勤费用的评价,职住分离者与居家者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调研结果,本文给出了政策建议,如注重被动迁居人群货币与实物补偿的有机结合;注重城市的功能混合与内涵式扩展;创建市区两级“被动迁居人口纠纷调解智库”以及人口被动迁居对接地区评价指标体系;倡导封闭静态的小区配套走向区域的开放性满足。

    Abstract:

    By nine one-level and forty-two secondary indicators survey and visit of Dongxiaokou town of Changping district,try to g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eling of passive relocation people to consider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population’s survival. Considering the reliability and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data acquisition,the article uses SPSS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o extract 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community human environment,public facilities configuration,natural environment,convenient travel and community safety six main ingredients,to re-constitute community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ese passive relocation people community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as a whole is low,among them with the community safety,travel convenience degree,the evalua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ublic facilities configuration for the lowest. For commuting time and commuting cost evaluation,Those vocational live separation and who occupies the home exist certain differences. In view of the research results,this article gives the policy Suggestions,such as a focus on money and thein-kind compensation;Paying attention to the mixed function of urban and connotative extension;creating a two-level think-tank of passive relocation dispute mediation;closed residential facilities changing to regional openness meet.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有关于中国特殊的郊区化进程研究也多了起来。众多学者开始将视角转向低收入阶层,空间分异、居住隔离等现象成为学者们的主要研究角度。近些年,关于被动动迁居民利益表达的行动诉求(王蕾,2009)、居住模式(安钊,2007)、心理适应(唐令为,2006)成为研究焦点,也使得低收入弱势群体进入学者们的视野。

    潘海啸等(2010)对动迁居民的出行特征进行了尝试性研究,袁君等(2013)则以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江桥基地为例,对动迁居民通勤出行特征进行了分析。学者们从低收入群体自身需求的角度探讨着居住空间的理想状态。本文以北京市天通苑地区为例,对被动搬迁居民的社区满意度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居住环境、生存状态等,从而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参考。

    一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主要集中于昌平区东小口镇清水园社区与嘉诚花园社区共300多户被动迁居家庭。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调查,辅以个别访谈。设计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确定典型样本区域、典型样本人群和主要调查指标,访问的方式为样本人群集中点集中调查,要求有效问卷的人群必须真实,并符合调研条件。调查在2013年11~12月实施完成。

    问卷围绕搬迁后人们的出行时间、生活便利性、社区安全性、小区周边自然环境、社区人文环境及氛围、居住环境健康性等9个一级指标和42个二级指标进行调查,调查不仅关注到目前该地区迁居来的人口的居住状况,并关注到了迁移前的相关数据等资料,以期对该问题进行深入地探析。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人群为两个社区的搬迁居民,他们大多来自平安里、和平里、豹房以及洼里地区。

    二 被动迁居人群社区满意度特征

    (一)各影响因素结构特征

    此次问卷围绕的9个一级指标和42个二级指标,其中,关于出行时间、居住面积、几代人居住以及房价对比等项为单独评项。

    表1 住房情况统计量

    表2 住房面积

    表1和表2说明,被调查者中有40.6%的家庭住房面积在91~110平方米之间,是各组中频数最高的;其次是面积在111平方米以上的,占23.9%,面积在70平方米以下的所占比例是最低的,为14.8%。从统计量表来看,偏度为负,这种负偏态说明绝大多数的值(包括中位数在内)位于平均值的右侧。而这一点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在走访中所得到的信息,绝大多数居民搬来此地后,都希望住房宽敞。一是因为这些人先前有的居住在胡同里,希望搬迁换房能够借机改善居住条件;二是一部分人先前居住在农村(如洼里地区动迁居民),他们换房时一定要选择面积大、采光好、通透性好的住宅。从数据中看出,当时的房价与其他地区对比,绝大多数人认为处于平均水平,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数据所反映出的负偏态(见图1),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较大面积住房,住房条件也确实得到了改善,但这无疑增加了生活成本。

    图1 住房面积直方图

    其余评项运用SPSS因子分析法[1]对各维度进行了特征分析,并提取了主要因子。通过分析,KMO值为0.904,Bartlett球形度检验P值为0,在0.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相关,KMO值与Bartlett球形度检验值同时表明适宜进行因子提取与分析(见表3)。

    表3 各成分载荷与各维度均值(N=155)

    续表

    (二)总体分析描述

    通过SPSS分析6项主要影响因素,天通苑地区被动动迁居民满意度得分均值为3.13,也就是说,从此六大因素来考量动迁居民的社区满意度,大部分得分均为“一般”或者“不满意”,也就表明居民对社区的评价总体较低。

    从图2也可看出,各成分均值差异较为清晰,其中社区安全性与出行便利度为各因素中最不满意,而我们在调研之前所假设的“公共设施配置”,包括教育、医疗等机构,也处于“一般”水平。

    图2 各主要成分均值差异

    (三)原因分析

    前述分析结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动迁居民主动选择较为偏远地区。受房价及家庭条件等的制约,为了既改善住房条件(其原因开篇通过数据已经进行了解释),又不影响家庭生活,被动动迁居民一般会选择较为偏远的地区进行购房。而这些较为偏远地带的社区公共设施配置水平普遍较低。“和中产阶级相比,由于低收入阶层对社区级公共设施更为依赖,因而这种配置状况对被动动迁居民生活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2]

    居住地改变后,对于生活便利性的评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