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2月 |
本文系“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体系”技术报告,基于全国城乡综合演算数据,对基础数据来源、数据推演方法、相关数值关系、具体指标测算加以说明,并分析各类数据事实所反映的全国城乡文化消费需求基本态势。本项评价体系通用于省域城乡综合测评、城镇与乡村单行测评、中心城市测评,城镇、乡村和中心城市评价指标同构,演算方法同理,某些特殊的技术性细节在此一并交代,不再重复阐释。
The paper is a technical report on “The Status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China’s Cultural Consumption Demand”.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data calculation of the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areas,it illustrates the basic data source,the data inference method,the related numerical relationship and the specific index calculation. Thus,it analys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countrywide cultural consumption demand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vealed by the kinds of data. This evaluation system is in common use of the integrative measure of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across the provinces,the single measure of the city-towns,and the rural areas,also the key cities. The index and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are the same in the above measure. Some special mechanics are also explained in this paper,thus no repeated technical report in other volumes.
在中国现行统计制度中,1993年具有“民生统计”方面的标志性意义。根据我国“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和制定“小康标准”的需要,国家统计局于1993年修订并实施“民生指标”统计。从此,在《中国统计年鉴》“人民生活”统计项里,有了真正具备前后一致口径的统一标准数据。因此,自本年度测评开始,本项研究评价取用的数据年度起点定位在1993年。
本文系“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体系”技术报告,对评价指标系统和测评演算方法进行了阐述。同时,文中基于全国城乡综合演算数据,对基础数据来源、数据推演方法、相关数值关系、具体指标测算加以说明,并分析各类数据事实所反映的全国城乡文化消费需求基本态势。其中,总报告已详细分析的文化消费总量和人均值增长、城镇与乡村增长差距从简,而对文化消费与产值、收入、总消费、积蓄之间关系,以及地区之间增长差距适度展开考察。本项评价系列配套“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体系”,同期出版附卷《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其演算指标亦同构,分析方法也同理,相通的一般技术性细节在此一并交代。
一 基础数据来源及其演算方法
本项评价体系通用于省域(除了台港澳以外省级行政区划设置,包括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城乡综合测评、城镇与乡村单行测评、中心城市(4个直辖市、22个省会、5个自治区首府、5个非省会副省级城市)测评,所使用的基础数据出自每年正式出版的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其变动情况见下文),各地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可以作为辅助校验参考。同一来源的数据具有同一统计制度之下的口径同一性和标准同一性,能够确保全国及各省域、各城市之间数据演算的通约性及其测评结果的可比性。以上三种年鉴历年卷一般在每年年底(也有延至下年年初)出版,正式公布前一个年度的统计数据。2013年统计数据为以上各种年鉴2014年卷的最新数据。
本项评价体系采用的基础数据包括:全国及各地产值,全国及各地居民收入、总消费(从中又区分出非文消费与文化消费)、积蓄(消费剩余,即收入与总消费之差)。
(一)文化消费总量数值的演算处理
文化消费总量数据需要通过多重演算衍生得出。在现行统计制度下,全国及各地居民总消费(其中包含文化消费)分为城镇与乡村两个方面分别统计,因而城乡综合数据需要结合相应范围城乡人口分布数据,推算得出城乡综合总量和人均数值。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各类数据在《中国统计年鉴》里多年阙如,需要根据相关省域数据推算得出。其间数据关系及演算方法见表1。还应当说明,《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卷开始提供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城镇、乡村居民总消费及文化教育综合人均值等数据,但由于无法前溯以往年度,本项研究评价仍然通过自己的演算方法得出相应数据,以保持历年数据的一致性。
表1 城镇与乡村数据来源、城乡数值关系及综合演算
续表
人口数据对演算各类总量数值和人均数值具有基础意义,有必要首先予以说明。(1)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数据库”曾经校订《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卷公布的全国城乡人口数据,包括省域人口数据,本项评价体系演算数据库及时跟进采用;同时按照统计规范,转换为年平均人口数据进行演算,相应演算数值与本项研究早期成果(使用年末人口数据)会有微小出入。(2)《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卷公布的全国城乡总人口包括军队等特殊群体(计入城镇人口),分地区人口不涉及,加之演算全国及各地人口最终需转换为年平均人口,全国年平均总人口不严格等于各省域年平均人口之和,由此演算的全国总量数值与各省域总量之和有出入,未予平衡,原样保留。(3)《中国统计年鉴》并未逐年提供分地区城乡人口分布数据。本项研究出于逐年开展演算测评的需要,依据2000~2005年省域城镇与乡村人口各自年均增长率,推算2001~2004年省域城镇与乡村人口年均增长值;又依据2005~2009年省域城镇与乡村人口各自年均增长率,推算2010年省域城镇与乡村人口增长值;最后按省域城乡总人口进行平衡处理,得出相应年度城乡人口分布数值,再分别转化为城镇与乡村年平均人口,据此进行相关演算。此外,1997年以前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