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新时期陕西文学批评研究报告

    作者:毋燕 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摘要: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文艺政策重新调整,文学创作逐渐实现了对“人”的复归。作为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研究形态,文学批评呈现出多彩的发展格局。作为地域文学批评的一支队伍——陕西文学批评更是以其鲜明的风格和凌厉的姿态傲居文坛,形成了宝贵的经验内涵。但随着商品社会的发展,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文学批评的地位日趋衰落。导致当前文学批评困境及误读的因素,既来自批评整体环境的恶化和外界对批评本身的不信任,也来自批评自身能力的薄弱和退化。因此,陕西批评团队的构建显得任重而道远。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文艺政策重新调整,文学创作逐渐实现了对“人”的复归。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西方文化重新传入中国,作为思想交锋的前沿区域,文学批评成为文学活动整体中的一种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作,影响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又推动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在文学批评逐渐成熟以后,更是如此。作为其中一支独特而耀眼的地域文学批评——陕西文学批评,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为陕西文学乃至陕西文化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 陕西文学批评的历史与经验

    20世纪,以胡采为代表的第一代陕西批评者,在全国发出了响亮的声音。在《讲话》后的文学发展历程中,胡采的投影是浓重而巨大的。五六十年代,胡采曾对柳青、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等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封闭式点评,在各人讲述自己文学创作历程和得失之后,悉心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总结,进而写出了《从生活到艺术》这一文艺巨著,从此驰誉文坛,风行神州。以《思想要高,生活要深》,《作家必须同人民密切结合》及《创作的深度》等为代表的理论卓著,在文艺现象、文艺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批评的多向度探索中,以严密的逻辑思维、独特的艺术见解和理论深度见长,表现出了一位严肃而敬业的批评家高度的职业精神。在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他用自己的笔,使一批与他同时代的作家们声名远播,并将一批“晚辈”推向了中国文坛,迅速被国内文坛所认可。如今看来,胡采的脚步也堪称陕西文学的脚步。对于陕西文坛,尤其是陕西批评界,胡采毫无疑问已经是一种高度,一种严谨学风的标志。

    作为第二代陕西批评家代表的王愚,是陕西参加全国文学批评活动的第一人,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即初涉文坛,在典型讨论中崭露锋芒,成为当时陕西乃至中国文学评论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主张并坚持典型论中的“个性说”,其论著《艺术形象的个性化》以扎实的文艺功底,显示出独特的批评视角,受到全国关注,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他创建中国小说学会并任会长,对中国小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与胡采一样,他对新时期跃上陕西文坛的每位青年作家都很关照,涉及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两翼的人,无论性别和年龄,无论省内或外省的生人或熟人,他总是一种不分彼此的热情洋溢的姿态。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如一的充满锐气与朝气的评论品格,遇好说好,遇不足说不足。昔日文学青年——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都曾获益于他的支持。

    新时期到来,陕西文学焕发了勃勃生机。陕西老一代文艺评论家不减当年。胡采的《胡采文学评论选》、《新时期文艺论集》,霍松林的《文艺学简论》,胡征的《诗的美学》等代表了文艺研究的新水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陕西的文学批评更是创造出了辉煌光彩,这就是以整体阵容亮相于中国文坛的“笔耕文学评论组”(以下简称“笔耕组”),这是全国成立最早的文学批评家团体,取名源于“精诚协作,辛勤笔耕”的小组精神,核心成员来自《延河》杂志的文学评论组。当时一方面为了适应全国思想解放的大形势,另一方面鉴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陕西小说创作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一批中青年作家脱颖而出,且中短篇小说独领风骚。在1978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的评选中,莫伸和贾平凹两位作家凭借着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文学造诣受到评委组的肯定,莫伸的《窗口》与贾平凹的《满月儿》均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此奖是国内第一个文学奖项,其意义是非比寻常的,因此这份殊荣不仅属于两位作家,更属于整个陕西文坛。在文化底蕴甚为丰厚的三秦土地上,激励着一大批的文学爱好者摩拳擦掌,奋勇前行,昭示出陕西文学实力的不容小觑。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对陕西作家进行文学批评,引领陕西文学的快速发展,作为小组的核心人物,胡采应时提议成立该小组。之后该团体很快就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但得到了时任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的高度评价,更被媒体誉为“集体的别林斯基”,《光明日报》就曾经报道过,称笔耕组是全国有影响的评论组织。该团体汇集了陕西当时一批卓有建树的中青年文艺评论家——王愚、肖云儒、李星、刘建军、刘建勋、蒙万夫、薛瑞生、费秉勋、畅广元、胡义成、姚虹、李健民、文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