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G20与全球经济再平衡

    作者:黄薇 刘东民 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摘要: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新兴经济体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在近30年来经济和金融危机频现的背景下,越来越需要一个包括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全球治理平台来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协调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确定国际规则、引导经济发展。世界经济不平衡问题由于其长期性、破坏性以及各国政策协调的复杂性,在2011年G20全球治理平台上自然成为热点议题之一。本文将从全球失衡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形成原因开始,介绍G20平台上有关全球经济再平衡工作的主要进展,并展望G20全球再平衡的工作方向。
    Abstract: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need for a new platform of global governance in the circumstance of deepened globalization,strengthened economic power of the emerging economies and recurrence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risis.The new platform should ensure that both advanced and emerging economies can play a role in coordinating individual countries' macroeconomic policies,designing rules and codes of conduct and facilita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One of the tough issues facing G20 is global rebalancing which has troubled the world economy for decades because of its prolonged and destructive effects and difficulty in policy-coordination among countries.That is because global imbalance has been prolonged and destructive for the world economy for decades.The paper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and causes of global imbalance,a review of G20's agenda and the outlook for global rebalance.

    20国集团(G20)于1999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成立。由七国集团(G7,含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和11个新兴经济体国家(E11[1],含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和土耳其)以及澳大利亚和欧盟组成。而且按照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也列席该组织的会议。在过去10年间,20国集团虽然每年都举办非正式的部长级会议,但其影响力和关注程度远远低于八国集团(G8)以及之前的G7。但是,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新兴经济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各种经济和金融危机的频现,越来越需要一个包括发达与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全球治理平台为维持世界经济的稳定,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确定国际规则、引导经济发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的国际地位迅速崛起。2009年9月,随着IMF配额改革、《巴塞尔协议Ⅲ》、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的国际标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得以讨论并达成共识,G20正式超越G8成为国际社会参与全球治理的最重要平台。

    2009年全球经济面临全面收缩时,各国政府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迅速采取联合行动,成功地利用货币和财政政策等手段,暂时缓解了流动性危机。然而,应对危机的各种刺激性政策工具并没有真正解决世界经济运行当中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全球经济失衡已经衍生出一系列问题。20世纪末的拉丁美洲和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近期的欧债危机,都或多或少地与经济失衡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球经济失衡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和实际损失不断增加,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当前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对于过去失衡无序调整的痛苦回忆,使得国际社会深刻意识到全球经济再平衡是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发展的关键保障。

    G20作为全球治理的新兴平台,在过去的一年中已经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治理上取得了初步成果,并确定出七个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失衡国家。然而,这些工作仅仅是再平衡治理过程的一个开端,G20在全球经济再平衡治理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 失衡问题的提出

    全球经济失衡现象的存在是以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为基本背景的。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制度固化和竞争力变动,一国很难在长期内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通常是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经常账户顺差(如19世纪初的英国和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在另一时期内出现经常账户逆差(如20世纪初的英国和20世纪中期的美国)。就全球层面而言,一些国家的经常账户赤字又同时表现为另外一些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而经常账户差异在一定范围内又可以反映为资本的流动。在哲学意义上,不平衡是绝对的、常态的,而平衡则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且失衡与均衡是相互转化的。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失衡走向均衡、再从均衡走向失衡的螺旋发展过程。

    在从失衡走向均衡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有关国家承担调整的代价。根据半个世纪以来的外部失衡的调整经验,顺差国和逆差国在承受外部调整冲击时的成本和压力是有区别的,后者所承受的代价要高于前者。首先,逆差国的经济调整压力往往先于顺差国。IMF(2007)分析了在1960~2006年间,42个发达经济体、60个新兴经济体和17个石油输出国的经常账户表现。研究发现,逆差的纠正开始于经常账户逆差占GDP的4%左右时,而新兴经济体的顺差调整则往往在超过GDP的5%左右之时。其次,逆差调整往往对应着货币贬值和经济增长的减速,而顺差调整则对应着货币升值和经济增长的加速。此外,逆差的纠正常常与逆差国国内的财政整顿、储蓄率和投资率变动相关,外部冲击只是其表现形式而非实质性原因。再次,顺差国的调整往往是主动的,是由于其他因素的制约(如逆差国需求变化等)而随之做出的适应性变化;而逆差国的调整则往往是被动的,伴随着经济形势的急剧恶化,并且往往是以危机的形式出现的。

    在金本位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规模与其国际收支余额相一致,因此在理论上国际收支盈余或逆差都是暂时的,即国际收支失衡可以通过黄金的输出与输入来影响物价的涨跌,进而影响进出口的变化,自发产生再平衡过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特里芬两难的作用,当美国国际收支恶化,美元贬值压力上升时,抛售美元兑换黄金行为增加,最终导致了布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