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5月 |
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成为城市新市民并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它不是简单地改变农民工户籍,而是确保农民工在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为此,科学分析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重大意义和现实基础,认真总结甘肃等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经验,深入探讨农民工市民化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对推进“十二五”时期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市民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一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意义重大、条件具备
农民工的未来是中国的未来,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顺应亿万农民工意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重大转变,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保农民权益,但我国农村人口多、农民转移不彻底、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制约着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农民工不能在城市安居乐业,长期奔波于城乡之间,这种不彻底的转移方式,起不到减少农民、使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流转集中的作用。只有减少农民、增加市民,从根本上改善城乡资源配置,才能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农产品市场规模,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条件,才能富裕农民和繁荣农村。二是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不到城镇居民的1/3,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大低于城市居民,住房质量和环境也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随着农民工在城镇安家落户,其消费环境的改善、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意愿的改变,必将促进其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升级,从而带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农民工市民化创造的巨大内需,无疑将会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三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也必然要求解决好涉及农民工权益的一系列问题。农民工是一个流动性非常大的群体,他们离开农村,农村的管理体制对他们鞭长莫及,同时由于农民的身份而游离于城市管理制度之外。农民工长期融不进城市社会,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定会累积很多矛盾,处理不好会造成不稳定隐患,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较老一代农民工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对社会不公正更为敏感,若不能很好解决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就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感、挫折感甚至仇视社会的扭曲心理,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四是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针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提出的新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就是要解放农村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城乡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农民工紧密联系着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对统筹城乡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需要强调的是随着社会对技术型农民工需求的增加和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用工需求的主体,稳定有序输转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是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关键。此外,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的目标就是要吸纳农民并使之向市民转变。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变将进城农民工拒于城市社会之外的制度环境,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五是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无论是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发展先进制造业,还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服务业,都需要为农民工在城市定居创造条件,努力造就一支稳定的熟练工人队伍。
总之,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这个问题驾驭得好,我国现代化进程就顺利,处理不好可能造成不稳定因素。可以说,农民工市民化已迫在眉睫。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工总量2.4亿多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1亿人左右;甘肃农民工为500多万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近300万人。可见,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