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5月 |
一 “救灾外交”使中日关系的改善出现转机
2010年由于中日之间出现“撞船”事件,两国关系再次陷入“冰冷”状态。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以及由此引发的海啸与核泄漏事件,使日本陷入前所未有的三重危机之中。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日本灾区表现出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种种善举,使陷入困境的中日关系出现转机。
(一)中国民众对日本灾区表现出种种善举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对此高度关注,以各种形式为日本灾区提供了帮助和支援。2011年3月14日,由15名救援人员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东京后,立刻赴受海啸袭击严重的大船渡市,协助日本方面人员开展救援行动。3月16日,百名中国学者提出倡议,“伸出我们中国人温暖的手,奉献我们中国人仁爱的心”,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尽管在互联网上不乏极端言辞,但中日两国民众日趋冷静和客观。据媒体统计,大多数中国网民认同政府派遣救援队和提供救援物资援助日本。在中国媒体报道了日本灾民处于生活困境时,不少中国民众感同身受,在网上留言,安慰日本灾民,鼓励日本民众树立信心,共渡难关。中国民间这种积极拉近中日两国民间感情的姿态还体现在中国媒体对此次东日本大地震进行了全方位的客观报道,尤其是日本某企业老板舍身救助中国研修生被海潮卷走的事迹、日本灾民感谢中国救援队等相关新闻事件。中国民众对日本灾区民众在大灾大难中表现的冷静克制、日本社会的井然有序予以高度评价,对日本民众的防灾训练、防灾意识以及救助工作赞赏有加。
(二)中国首脑对日本人民多次表达诚意
2011年3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往日本驻华使馆吊唁日本大地震遇难者,这是中日交往史上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前往日本驻华使馆吊唁逝者。同年4月1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日本首相菅直人通电话。温家宝对日本东北地区遭受强烈地震和海啸灾害再次表示慰问,并强调中方全力支持日方抗震救灾,愿同日方加强救灾与灾后重建等方面的合作。4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演讲中特别提出了“亚洲人民是一家”的温馨理念,他以此次日本特大地震、海啸灾害为例,强调亚洲人民历来具有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守望相助,患难与共。5月2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赴日参加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之前,赶往此次特大地震和海啸的重灾区之一——宫城县名取市,实地察看受灾情况,并在废墟上为遇难的日本民众献上致哀鲜花,之后温总理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日本人民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镇定、团结、忍耐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日本方面对来自中国的善举也给予很好的回应,在日本大地震发生一个月的4月11日这一天,日本首相菅直人向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送了亲笔信,对中国为日本大地震提供的援助深表感谢。同日,菅直人首相还在中国官方报纸《人民日报》[1]上刊登了感谢中方援助的文章《情谊纽带》,言辞质朴,真诚感人。从中国元首亲赴使馆吊唁到日本首相亲笔写信感谢,都是中日外交史上的罕见特例,无疑可见处于低谷的中日关系出现“回暖”迹象。
(三)“温菅通话”激活中日首脑热线
2011年4月1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日本首相菅直人互通电话。菅直人表示,日本发生地震和海啸灾难发生后,中方派出国际救援队,向日本灾区提供了大量无私援助,胡锦涛主席亲往日本驻华使馆吊唁遇难者,对此,他本人代表日本政府和人民向中方表示衷心感谢,并对在灾难中遇难的在日中国公民表示哀悼。菅直人称,日中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日方高度重视两国关系,愿同中方共同努力,加强日中两国在防灾救灾、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