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
根据丝路经济带新起点要求,陕西应立足区位、文化、科教资源优势,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为指引,运用“深度开发”模式挖掘中华文化底蕴,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以形成价值链,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结构,推动陕西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面对丝路经济带建设要求,陕西文化如何“走出去”,它的可行性和推广价值如何,成为本文着力分析、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中国文化贸易和陕西省文化贸易的现状、特征及问题分析,笔者重点考察了陕西与中亚、环中亚及亚欧经济带丝绸之路沿线诸国的贸易,认为可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内容、构建文化产业流通机制突破陕西对外文化贸易的困局,从而提出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及文化贸易“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一 研究背景
面对当前新的世界格局,文化或者来自自我传承,或者来自自我创新。地球村的出现、网络化时代的来临均使文化交流无论在地域还是领域层面变得多元。这种精神层面的国际交往往往由贸易带动并以之为载体。所以伴随着丝路的驼铃叮当,这种经济往来背后的文化断裂与重逢跨越了时空。于是,以文化先行方式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就成为国家战略之一(文化部,2014年)。
综观全球,国家间文化贸易往往取决于其地缘条件。陕西地处黄河流域经济中心,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重庆8省(区、市)接壤,是沟通内陆与亚欧大陆桥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拥有面向“四方”(东接长江经济带至日美韩,西通霍尔果斯至欧亚,南经成渝、北部湾经济区至东盟,北接二连浩特、满洲里口岸至俄、蒙)和肩挑“两洋”(太平洋、印度洋)的独特区位优势,辐射地域37.7万平方公里,是丝路经济带建设的新起点。作为华夏文化渊源的陕西,近年来面临文化融合创新的迫切需求。2013年,陕西文化产业继续大幅增长,增长率超过25%,占GDP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同年全省引进内资与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20.6%和25.3%。但是,全省对外贸易中文化贸易所占比重仍偏低,其中,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仍然存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较弱。本文基于陕西目前文化贸易现状,回答“结构、内容和效益严重失衡情形下‘拿什么走出去’”、“输出地区过于集中情形下‘往哪里走’”、“人才匮乏、出口渠道狭窄、统计体系不完善情形下‘怎么走’”的问题,思考如何加速文化产业集聚,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为指引,运用“深度开发”模式挖掘中原华夏始祖文化、兰州黄河文化、河西敦煌文化与边疆异域文化甚至境外的突厥、印度、粟特、伊斯兰文化等的底蕴、价值、内涵,探讨从文化遗存到文化旅游景区、从文化旅游景区到文化旅游产业,再到泛文化产业集群,继而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体系的路径选择。
所以,面对丝路经济带建设要求,陕西文化如何走出去,陕西文化贸易集聚发展的可行性和推广价值如何,是当前一个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 文化地缘战略是陕西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依托
关于文化贸易的发生,学者认为由于存在文化互补(白玲、吕东峰,2001)、文化折扣[1],各国间文化产品属典型的异质产品[2];在流通中体现出一定的偏好相似性,国际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特征明显[3],并由于发展的先发优势降低了文化创作成本,从而产生与别国的价格差异,导致文化产品由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4],这种文化多样性传递着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多元[5],符合产业融合理论对此的解释[6]。在对文化贸易影响因素研究中,主要采用引力模型来研究双边贸易流量;除了GDP、贸易国之间的地理距离等控制变量,着重以文化因素为自变量研究其对双边贸易的影响(Guo R.,2004;Dunlevy,2006;Melitz,2008)。一般情况下,文化的相似性是双边文化贸易的决定性因素(Gabriel J. Felbermay & Farid Toubal,2009),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接近是影响媒介和文化产品全球贸易的主要原因[7],两国间的文化距离越大越不利于开展文化产品贸易[8]。但也有学者分析认为,若制度因素既定、文化差异性阻碍贸易交往,在建模时考虑制度距离、文化距离反而有助于两国贸易(Liners,2006;潘镇,2006;Jannice,2008)。
联系现实,中国文化贸易主要依托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尚未全方位拓展东中西部开放格局。从2008年以来,国家相继批准颁布了东南沿海、西南地区等20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并使之上升至国家新地缘发展战略高度,经济社会文化的新一轮动力版图正在有梯度、有重点地形成。2013年中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是集政治经济、内政外交与时空跨越为一体的历史超越,通过“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陕西省委、省政府“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旨在使陕西引领丝路,协同整合我国丝路沿线西北、西南各省区市资源、利益,贯通欧亚大陆;借助陕西优势,由“交通走廊”向“经济发展带”转型,加快形成国家“向西开放”与“西部开发”的战略窗口;实现中国梦,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