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论终南文化的生态学特征

    作者:李巍 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摘要:

    终南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地理形势、生产方式和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点,因而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深厚传统和博大精深。因此,研究终南文化,既要从具体的学科、专题切入,更须从文化生态学的层面予以观照,才能抓住其本质特征。

    何谓终南文化?说法颇多,一说其北麓即关中和长安,故终南文化即关中或长安文化,但既如此又何必另立门户?况且它也涵盖不尽关中农耕文明和长安政治文化的所有特点。或谓之隐逸文化,因为有“终南捷径”一说,但它又包涵不了陶渊明式的隐逸,只代表了隐逸文化的一个层面。也有学者说它就是宗教文化,因为有满山的寺院、道观作证,何况老子还曾在楼观台上说过经,但论佛教它比不上五台山,论道教它也没有武当山声名显赫。

    诸种说法,只是涉及了终南文化的一个层面或侧面,而没有准确地揭示其精神内涵,因而也就没有深刻地总结其作为文化的本体特征。笔者认为,只有透过表象,抓住本质,从文化生态学的层面,进行动态的分析,才能对此做出准确阐释。

    根据文化生态学的原理,一种文化衍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体现在地理环境、经济形态和社会政治结构三个层面。正是中国负陆面海的地理环境,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多元经济,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衍生了中国伦理道德型的文化。而以终南山为中心的秦岭山脉及其两麓,具有中国文化赖以衍生和发展的上述三种因素的典型特征。同时,中国伦理道德型文化衍生、定型于周、秦、汉、隋、唐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终南山北麓的关中大地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因而,终南文化也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诸多层面,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本文即根据文化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拟从地理形势、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三个层面,揭示终南文化的本体特征。

    一 终南文化与南北两麓的地理形势

    终南山两麓具有中国南北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因而也就使得终南文化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地域特点。

    地理环境,其狭义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1],其广义则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孕育人类意识和精神的基础。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是负陆面海,因高山、大海阻隔而向外发展不足,但内部纵横皆数千公里,回旋余地极大。“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地质、地貌、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所说:“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其文化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异性。《隋书·文学传》也谈道:“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真刚,重乎气质。”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其《中国文学思想史》中,则就此作了具体的分析:

    从地理环境的一般情况来说:南方气候温暖,土地低湿,草木繁茂,山川明媚,物产丰饶,北方正与此相反,气候寒冷,土地干燥,草木稀疏,佳胜罕见,天惠不丰。因而,南方民众的生活比较的安逸,能有余暇耽于南国特有的空想、冥想。由此生成的民性自然是浮华的、空想的、热情的和诗意的,所以南方的文艺思想有唯美的浪漫主义和优游逸乐的倾向。反之,北方民众需要为生存付出艰辛的努力,由此生成的民性自然是质朴的、现实的、理智的、散文的。所以,北方的文艺思想有功利的现实主义和质实淳朴的倾向。

    正是这种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尤其是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对峙时期,南北文化充分张扬了个性,孕育出中国文化地域的丰富性。同时,秦、汉、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南北的交往,又使得南北文化在互相兼容,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终南山“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是中国南北天然的分界线。其南麓汉江流域,是典型的南方气候;北麓关中平原,则是典型的北国风光。不同的地理环境,在《诗经》时代就孕育出秦岭南北不同的文化风尚。《周南》中的歌声,如“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唱出的是南国女子的风情。《秦风·豳风》中的感叹,如“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凸显出的是北地民众劳动的艰辛和报国的豪情。

    秦岭又是贯通南北的通道,正如李白《蜀道难》所慨叹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惠文王时就打通了五岭,秦岭南北的秦、蜀两地就开始交往。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