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
传统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宝贵文化资源。陕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拥有数量可观、颇具影响力、特色鲜明的传统舞蹈文化资源。这些传统舞蹈文化资源是陕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现代文化发展的宝贵资源。切实做好传统舞蹈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对于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 陕西传统舞蹈文化资源及分布
陕西省有着数量非常丰富的传统舞蹈文化资源。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批到四批)收录的传统舞蹈(民间舞蹈)类项目就达到了53项62种。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第一批到第四批收录的传统舞蹈(民间舞蹈)类项目分别为25项、14项、10项和4项,这些传统舞蹈(民间舞蹈)项目以鼓乐舞蹈、民间秧歌、舞龙、踩高跷、舞狮子、跑旱船等内容为主,反映了陕西历史上民间文化生活的丰富和繁荣。
陕西传统舞蹈传承历史悠久。陕西部分传统舞蹈项目源远流长,与中国古代历史事件相关联,如岐山转鼓相传其发展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公在晚年制礼作乐,从那时起就有鼓谱流传于西岐民间。流行于西安市临潼区、高陵县、渭南市等地的十面锣鼓,据传系由楚汉争霸时期韩信布设疑兵阵演变而来。以陕西演艺集团歌舞剧院有限公司为申报单位的唐代乐舞,是根据所搜集的盛唐时代宫廷、民间乐舞线索改编而来,历史渊源很深。陕西传统舞蹈的这一特点与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关系密切。
陕西传统舞蹈种类丰富,关中、陕北和陕南传统舞蹈特点鲜明。陕西传统舞蹈形式多样,包括鼓舞、秧歌、龙舞、背芯子、踩高跷、踢场子、地围子、彩车、竹马、鞭舞、水船、跑驴、火狮子、水兽舞、八打棍、牛斗虎、赶犟驴、排灯舞、小场子等多种形式。其中陕北和关中地区的舞蹈豪放,尤以流行于这些地方的鼓舞最有代表性,这种舞蹈多与古代战争中鼓舞士气有关,气势恢宏,场面壮大。关中地区的鼓舞与陕北地区的鼓舞各有千秋,陕北地区的鼓舞舞蹈性更强,腰鼓、胸鼓类乐器在其表演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如安塞腰鼓、宜川胸鼓、洛川蹩鼓、志丹羊皮扇鼓、横山老腰鼓等,陕北靠近关中的地区有的也用较大鼓表演,如黄陵抬鼓。关中地区的鼓舞更注重发挥鼓的作用,鼓的体型较大,声音宏阔,如咸阳市的牛拉鼓、西安临潼区的十面锣鼓、周至县的渭旗锣鼓等。还有的鼓舞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如黄龙猎鼓,古时多用于祭奠求雨等。陕北传统舞蹈中的秧歌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它是陕北的特色舞蹈,据传秧歌舞蹈为南方水稻种植区的移民带到陕北,陕北地区的秧歌有洛川老秧歌、延川大秧歌、黄陵老秧歌、陕北秧歌(绥德)、保宁堡老秧歌。龙舞则是陕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如勉县五节龙等。另外,陕南的小场子是这个地区别具特色的舞蹈类型。
全省传统舞蹈文化资源分布广泛,这也是陕西非遗文化资源的基础。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舞蹈类的分布状况分析,陕西关中、陕北和陕南均有较丰富的传统舞蹈文化资源,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舞蹈类25项(种)中有14项(种)分布在关中地区,占到全省的近6成,其中渭南地区有6项(种),西安、宝鸡地区各有3项(种),咸阳地区有2项(种);陕北地区分布有10项(种),占到全省的40%,其中延安有7项(种),榆林有3项(种);陕南地区仅分布有安康的1项(种)。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舞蹈类中14项22种,其中鼓舞项下有刁鼓、阵鼓、素鼓、羊皮扇鼓、猎鼓、锣鼓、撂锣、锣镲8种。从分布状况看,有7项10种分布在关中地区,且多分布在关中的渭南地区,共有6种,咸阳有3种,宝鸡1种;陕北地区分布有4项6种,其中延安1项3种,榆林3项3种,陕南地区民间舞蹈入选数量为6项6种,数量在全省占比明显增加,达到近30%。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中传统舞蹈类共10项11种,其中霸王鞭项下有定边霸王鞭和靖边霸王鞭两种,从分布看,关中地区拥有5项5种,分别为西安、渭南各2项2种,铜川有1项1种;陕北地区分布有4项5种,榆林2项3种,延安2项2种;陕南地区有汉中1种。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中传统舞蹈类共4项(种),分布在关中地区的咸阳和渭南各1种,陕南地区的汉中2种。总体而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