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
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强力支撑,文化金融合作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创新的动力源泉。目前,文化产业已经成长为西安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与金融合作也已初步形成,但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金融对文化产业支持不足等问题依然制约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为此,构建以推动文化与金融全面合作、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建设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完善文化金融发展政策环境、探索文化金融模式创新为目标的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就成为破解西安文化企业融资困境、助推西安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
一 西安文化与金融合作的优势
(一)文化产业支柱作用明显,结构不断优化
2004年以来,西安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46.01亿元,增加为2013年的436.95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28.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也从2004年的4.2%上升为8.94%,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3以上[1],文化产业支柱作用日益显现。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也不断优化。西安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增加值之比由2006年的45.2:26.4:28.4,逐步调整为2012年的40.1:35.1:24.8[2],以网络游戏、动漫、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广告和会展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二)金融业发展强劲,多元化融资能力增强
金融业发展快速。2013年西安金融业增加值同比上升19.3%,总量达到379.89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0214.78亿元,高达16.08%的新增贷款增速在四个直辖市和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一位。西安拥有各类金融机构180余家,融资性担保公司67家,小额贷款公司34家,中介、典当、股权投资等各类机构近千家,金融机构总资产近2.5万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3]。在2014年8月发布的第六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CFCI)”排名中,西安已经成为中国十大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广州、天津、杭州、南京、成都、重庆、苏州、武汉、大连和西安)之一。
多元化融资能力明显增强。2013年西安社会融资总量达到277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其中,直接融资比例超过45%,有20家企业以债券融资的方式融资617亿元,同比增速为44%;另外,融资规模15亿元的全国首例保障性住房集合债券的获准发行[4],使西安的直接融资途径更加多样化。
当前西安正在加快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以西安金融商务区为核心、以高新科技金融服务示范区和曲江文化金融示范区为侧翼的“一区两园”格局已初具雏形。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建设,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辐射范围将会延伸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
(三)文化金融合作初步形成,成效显著
以2009年《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和2010年《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发布为起点,西安金融业与文化产业开始全面对接,各大银行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支持,积极开拓文化产业市场,创新文化金融服务,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取得显著成效。
1.文化信贷融资规模创新高
西安文化与金融的合作开始于2009年,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通过集团客户综合授信方式,向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提供了66亿元的融资服务。2012年6月,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部分省属文化企业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中国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浦发银行西安分行等金融机构,签订了推进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文化产业开发性金融合作等7项战略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累计投放146亿元贷款用于西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并与曲江新区管委会合作发起设立了为期5年的“国开·曲江之星”文化产业创业集合贷款计划,每年可提供总规模10亿元的贷款资金[5],用于解决文化创意类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
2.直接融资开展顺利
为了解决融资方式单一、发展资金短缺等问题,西安文化企业开始通过直接融资方式来拓宽融资渠道。2011年,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为陕西省第一家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文化企业,第一期规模为10亿元,并于2013年开始陆续发行了总计20亿元人民币的中期票据[6]。另外,2010年,西安通源石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中小企业通过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融资2.21亿元,这是中西部地区发行的第一单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