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8月 |
广州正处于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与社会的转型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当代岭南文化既有其优秀的品质,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局限,必须推动岭南文化的现代转型,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提供新的动力。
一 岭南文化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岭南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影响广泛。
(一)岭南文化历史悠久、独树一帜
岭南在地域上是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包括今天的广东、海南、广西部分地区以及港澳地区。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南临大海,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环境。2200多年来,在这片地域上,土著文化、中原移民文化以及海外文化在交融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质的岭南文化。在岭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广州成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广州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和前沿地。中国的五个经济特区,岭南地区就占了四个,岭南还有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中西文化在岭南碰撞、汇合、交融是我国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改革开放以来,岭南文化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层出不穷。
(二)岭南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
岭南文化的特点是基于广府为中心的文化而显现的,集中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开放性
岭南人思想开放,善于变通,大胆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设备以及思想文化。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交流更为普遍,岭南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摇篮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根据地,太平天国运动、康梁变法、孙中山民主革命、国共两党合作及北伐战争,都是从岭南兴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许多物质领域或精神领域的舶来品,都是在广州这个码头登岸,然后渐次走向内陆、走向中国腹地。
2.兼容性
岭南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海内外文化的各种因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在广州兼容并存。唐宋以来,岭南曾出现数次中原与岭南的文化大融合。明代岭南大儒陈白沙融合百家、兼容并蓄,创立了岭南理学新派——江门学派,影响深远。改革开放30年以来,大量外来人口南下,推动了新一轮的文化大融合,广州从不排外,为来自各地、各种层次的人们提供了平等的生存发展机会与空间。
3.重商性
商业贸易在岭南有着悠久的历史,“重商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岭南文化的各个层面。广州早在西汉时期,就是不少商品的集散地,宋朝已是著名的对外贸易港,明代设立了“十三行”,清代更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到今天每年两届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窗口。
4.务实性
岭南人讷于言而敏于行,能快速有效地把新思想贯彻到行动中去,善于用足用活政策,注重实际,崇尚实干,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富有探索、开拓、进取、革新的精神。对政治似乎缺乏冲动与热情,但坚信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大的政治。岭南文化的务实性使广州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迅速适应了市场经济,先行一步。
5.直观性
唐代佛教禅宗六祖慧能“顿悟”的思想明显区别于神秀为代表的北方“渐悟”,强调主观领悟、觉解的思想方法,对岭南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直抒胸臆、崇尚自然”的思维方式还充分表现在岭南绘画、广东音乐、民间工艺、大众饮食、园林建筑、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
6.多元性
岭南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受中原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束缚比较小,表现出较强的多元性。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各具特色却在岭南多元并存;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岭南都找到了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这种多元的文化满足了不同层次和人群的文化需要。
(三)当前岭南文化的不足与局限
岭南文化具有不少优秀的品质,在过去的不同时代引领了社会发展潮流。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岭南文化的不足与局限逐步表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岭南文化重商轻文,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造成岭南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文化较长时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还遭受过“文化沙漠”的批评。
2.缺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