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3月 |
外交观察(第3辑)
导读:本文主要关注近来呼吁构建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理念,并考察两国为追求这种关系采取的具体步骤。
2012年2月,在访问华盛顿期间,习近平呼吁构建“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在过去的一年里,这种模糊但有潜在效用的概念得到了美国领导者们的广泛认同。这一新型关系的核心假设是中美两国之间的重要冲突并非不可避免;冲突一旦发生,对双方和全世界可能都是灾难性的;在关键议题上彻底不合作带来的机会成本也是巨大的。本文认为,以合作为基础的新型大国关系应包括以下特点:①扩大彼此在对方国家建立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以创造就业机会;②在各国外交和安全政策领域构建更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③提高双方的危机管理能力;④使双方军事合作和战略对话实现扩大化、纵深化和制度化;⑤在亚洲建立包括两国在内的经济和安全组织,而不是彼此建立排斥对方的机构。
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中美两国领导人应采取以下具体步骤:①彼此鼓励扩大拉动就业的外国直接投资,降低投资壁垒,某种程度上可通过双边投资协定来实现;②反思中美双边对话机制,并分别指派资深官员具体负责管理双边关系;③推动双边军事合作机制化和扩大化,并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交换意见,以强化战略磋商;④加强各自对关键的第三方因素的管控;⑤避免做出冷落对方国家公民的无端行为。
“新型大国关系”是一个关键而又有益的概念,它是由中国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2012年2月15日于华盛顿演讲时提出的。习近平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这种关系的特点是“相互理解和战略互信”“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互利共赢的合作”以及“加强在国际事务和全球问题上的合作与协调”。随后,在2012年5月于北京召开的中美第四次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委员戴秉国提议讨论共同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月,时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访问华盛顿,也提出了该倡议。2012年6月,在墨西哥举办的二十国集团峰会(G20)上,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与胡锦涛主席会面。据报道,中国领导人呼吁两国深化双边对话,寻求互惠合作,妥善处理摩擦以及共同承担全球责任。2012年7月,继任的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和庞汉钊在刊载于外交部网站以及《中国国际战略评论》(China International Strategy Review)的文章中详细地阐释了这些议题。在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就职以后,后者曾在2013年3月17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中提道:“我不认为大国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共同利益常常多于彼此的争端……我们愿与奥巴马政府一道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随着中国方面的言论不断传出,奥巴马政府也做出积极回应,如2012年3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以及据报道所称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同年6月做出了一系列表态。在2013年3月李克强总理讲话的前一周,奥巴马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汤姆·多尼伦相当详尽地总结了美国政府的总体反应:
我不同意一些历史学家和理论家提出的“崛起国与守成国必然冲突”的假设前提,这一结果不是命中注定的。大国对抗不是一个物理规律,而是由一系列领导人的选择造成的。而另外有些人呼吁遏制,我们也反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但建立守成国与崛起国之间的新型关系模式是双方——美国与中国——的共同责任。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都赞同这一目标。
在相互依存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华盛顿过去曾敦促北京全面提升两国各自区域和全球角色的愿景,希望能够推进合作。因此,中国这一有意开展新型大国关系对话的倡议是华盛顿应该,也看似确实极受欢迎的发展成果。然而,不出所料的是,迄今为止,两国初步的建议都更关注每一方希望对方做什么,而不是双方都必须做什么。本文旨在详细说明在经济与安全领域中需要展开或进一步推进合作的具体政策建议,以推动讨论的进程。
如今迫切需要具体的思索,因为无论是双边关系还是当下亚洲部分地区的紧张形势,都有着令人担忧的发展态势。在2013年春季经中国党政最高领导层批准通过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中,明确提到了以下问题。
中国仍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和挑战。有的国家(指美国)深化亚太军事同盟,扩大军事存在,频繁制造地区紧张局势。个别邻国在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