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4月 |
安葬活动会消耗土地资源、影响生态环境,骨灰花坛葬、树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比一般骨灰墓碑葬生态状况好。对骨灰安葬模式进行生态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以整体性、代表性、可操作性为原则,从安葬区生态环境、园区生态环境、园区公共服务功能三个准则细化了22个评价指标要素,确定了相关权重、评分标准和计算方法。下一步将着重提高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和客观性,通过实际评级为推进殡葬行业生态建设提供依据。
Burial activity would be consumed land resources and be impact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while the flower burial,tree burial and other ecological burial in rhythmic way were better than the familiar tombstone burial. Ecological evaluation on the ecological burial of cremains was carried out in the report,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based on principles of integrity,representa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22 evaluation indexes were detailed from three criteria of factors:burial area ecological environments,park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public service functions;the associated weights,scoring criteria and calculation methods were also determined. The next step will focus on improving the systematic and objective of evaluation system,and providing the basis through the actual ratings for promot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funeral industry.
近些年,生态发展理念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生态环保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殡葬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行为活动,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涉及的环境因素十分广泛,应该更加注重生态环保。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全年的死亡人口达到972.8万,[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今后数年,死亡人口还会增加。如果按照安葬每位逝者占用1m2土地计算,2013年全年大约消耗了1000公顷土地用于逝者安葬,加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缓冲区域等用地,消耗的土地资源远多于此。当前的殡葬活动不仅涉及安葬环节,还包括遗体接运保存、火化焚烧、追悼祭祀、骨灰寄存等很多环节,这一系列环节会产生人员流动、资源消耗、尾气排放、焚烧污染、土地硬质化等影响,进一步影响着自然生态环境。针对此种情况,在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过程中,政府着重倡导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的殡葬事业发展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火葬,目的就是减少土葬方式对土地资源的消耗,除此之外,火化机节能减排、焚烧炉尾气处理等技术正在积极研究应用,在一些地区,节地安葬方式得到政府资金补贴,鲜花祭扫方式蔚然成风。
殡葬行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大气环境的污染和土地资源的消耗。公墓、骨灰堂等机构提供的安葬、寄存服务年限大多为20年,有些甚至续租到50年以上,这种现象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尤为严重。我国虽然土地面积广阔,但地势相对平坦的部分只占1/3左右,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面积相对较少,节地生态安葬方式需求迫切。本文就骨灰安葬生态方式展开探讨,初步建立骨灰生态安葬评价指标体系,为殡葬行业推广生态安葬提供借鉴,也为今后深入研究生态殡葬做基础工作。
一 殡葬行业节地生态安葬现状
现阶段,行业内骨灰安葬、寄存方式多样,使用面积最广的应该是骨灰墓葬方式,此安葬方式是将骨灰下葬在水泥等硬质材料做成的墓穴内,其上以水泥板或石板封盖,以竖立石材墓碑作为纪念标示物。这种安葬方式正式、庄重,基本符合人们的传统丧葬观念,从外观上看档次较高,从心理层面上讲能够体现消费者对逝者的深厚感情,且能满足部分人的攀比心态。但是,这种方式占地面积大,大多为1平方米或以上,使用硬质材料多,影响土壤原本的物理性质,表面难以覆被植物,造成的环境影响很难恢复。
行业内普遍认同,花坛葬、草坪葬、树葬、海葬、壁葬、塔葬等节约或不占土地的方式总称为节地生态葬或生态葬。其中花坛葬、草坪葬、树葬模式类似,是将骨灰安葬在预先设置好的花坛、草坪、人工树林区域内,并把花坛的硬质边沿、草坪中的小型墓碑、树木前的墓碑(有些以树本身)作为纪念标示物,此类方式对土地占用和硬化影响较少,植物覆盖率高,且开发成本低,售价便宜,符合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的要求,是政府主要倡导的安葬方式。海葬是将骨灰播撒在指定海水区域,不保留纪念标示物,在当前海葬比重不大的情况下,对海洋环境影响可忽略。
壁葬、塔葬与骨灰堂类似,是将骨灰保存在水泥墙或塔楼等建筑物的格室内,属于地上立体的安葬保存方式。此类方式,单位土地面积内,骨灰安放量比下葬方式多很多,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但是会产生大量的硬质材料,与自然环境很难融合,生态恢复难度大,从生态建设角度来评价,有利有弊。
以上这些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在全国各地的公墓、骨灰寄存机构内都可看到,但受到传统安葬习俗、家属观念、攀比心态等众多因素影响,总体来说,节地生态安葬推广使用率较低,其中地上立体安葬方式比重较高,花坛葬、草坪葬等安葬方式使用情况了了,海葬量有逐年上升趋势。例如,据北京市殡葬协会调研发现,2014年北京市政府管理的15家公墓中,花坛葬、草坪葬等地下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仅占节地安葬总量的3.5%。
移风易俗、节能减排一直是政府推动殡葬改革的重要任务,近几年,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进生态殡葬发展。2009年,民政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全文共5次出现“生态”一词;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其中要求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