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
2012年11月8日,我们迎来了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让“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十八大精神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 文化品牌的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加大
2012年是“十二五”时期的第二个年头,是实现“十二五”时期中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关键之年。在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2012年的文化产业依然发展迅猛,有超过一半的文化上市公司全年业绩增幅在50%以上。按照这个平均增速估算,到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这样,可以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预期目标。2012年文化品牌迅速发展,在政策的持续扶持下,形成了多重亮点。
1.政策持续发力,文化品牌腾飞
2012年,相关部门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划,有力推动了文化品牌向纵深方向发展。由此,文化部特别出台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要重点发展的11个文化类别。
(1)国家和各地方政府文化改革总体规划出台。2012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一些具体问题作了明确说明。比如,国家将采取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中来。国家鼓励与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鼓励与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鼓励与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纲要》的带领下,全国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地方性的文化产业政策,其基本方式大都是通过土地、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措施鼓励文化企业的发展。多数地方都提出建立产值千亿元的文化产业园的口号。
(2)文化部提出强有力的文化倍增计划。2012年2月28日,《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简称《倍增计划》)发布,《倍增计划》鼓励那些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批有强劲国际竞争力的“文化航母”。《倍增计划》同时也为中小文化企业指明了发展思路,提出要通过政府采购、信贷支持、加强服务等形式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该计划还鼓励实施文化消费补贴制度,引导城乡居民文化消费。
(3)制定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家统计局于2012年7月颁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除了延续原有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外,着重调整了文化产业类别结构,增加了与文化生产活动相关的创意、新业态、软件设计服务等内容和部分行业小类,减少了少量不符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的活动类别,这有利于界定文化产业的范畴。
(4)文化公共事业继续得以关注。2012年文化部发布《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五年规划。文化部还同时印发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总量达到530TB,服务网络实现从城市到农村的全面覆盖,公共电子阅览室基本覆盖全国所有乡镇和街道、社区,入户率达到50%。
(5)文化资本政策更加宽松。2012年7月9日,文化部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在文艺院团转企改制过程中,国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以控股、参股、并购、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进来,《意见》规定,民间资本参与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与国有文艺院团一样可享受转企改制和国家扶持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从2012年开始,广电总局组织实施剧本精品创作工程,计划每年拿出3000万元,设立优秀剧本奖励基金,着力扶持原创精品的生产。奖励基金面向全社会征集优秀原创影视剧本,获奖作品每个给予100万~300万元的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