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
·演艺品牌·
魅力小城丽江,以古色古香的诱惑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客。小城里有悠久绚烂的少数民族文化,有优美的风景,还有淳朴的民俗民风。这一切因为一出旅游演艺大戏——《丽水金沙》的上演而更添精彩。
一 筚路蓝缕,本固枝荣
平静的湖里锻炼不出勇敢的水手,恒温的花房里开不出耐寒的花朵,安适的环境中造就不出时代的伟人。不错,《丽水金沙》正是一路跌宕才获得了成功。
1.《丽水金沙》的缘起
《丽水金沙》大戏由丽水金沙演艺有限公司打造,而丽水金沙演艺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丽江市民族歌舞团。该歌舞团成立于1955年底,在40多年中,曾为丽江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为服务基层群众做出了较大贡献。2001年底,歌舞团实行转制,从事业单位改革为股份制公司,与深圳能量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组建丽江丽水金沙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1997年以来,丽江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成为国内外新闻媒体追捧的宠儿,丽水金沙公司从这个品牌身上看到了发展的契机。
公司成立后,致力于创作《丽水金沙》。它致力于原汁原味的本地民族风情展现,在技术和资金上得到外界力量的很大支持,其投融资主要来自深圳公司,但起用的是本地演员。全剧共分四场:“序”、“水”、“山”、“情”,它以舞蹈诗画的形式,荟萃了丽江奇山异水孕育的独特的滇西北高原民族文化气象,择取丽江各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意象,全方位地展现了丽江独特而博大的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
2.凤凰涅槃,困境重生
丽水金沙公司的前身——丽江民族歌舞团,2001年改制前,拥有演职人员63人,每年仅演出10多场,无法创收,要靠每年政府拨款80多万元来供养。演职人员人心涣散、无所事事。旧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像“茧”一样禁锢了歌舞团的创造活力和演艺能力,只有“破茧而出”,才能寻得转机,否则,歌舞团的形势只能每况愈下。
2001年底,丽江市决定转变国有院团体制,改变事业单位属性,将其推向市场,与有较强经济实力和演出市场管理经验的深圳能量公司合资组建“丽水金沙演艺有限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丽江市对57名演职人员进行分流:年纪偏大的达到条件可按政策提前退休,自愿享受补偿金的可自谋职业,不再适合演出的调往文化市场稽查队工作。与此同时,公司开始精心创作《丽水金沙》。2002年5月1日,民族舞蹈诗画大戏《丽水金沙》在向丽江市政府租借的丽江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正式公演。2003年底,丽江民族歌舞团这一事业单位被核销,丽水金沙演艺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道路。自此,丽江民族歌舞团冲破旧的管理体制障碍,还原了舞台表演艺术的魅力。
3.《丽水金沙》的品牌魅力
2002~2012年,《丽水金沙》演出近8000场,即使是旅游淡季一天也能演出两场,旺季时一天最多演4场,海内外观众达到100多万人次,总票房收入已超过2亿元。
2004~2006年,演出由786场增至近1000场。在四年里,演出达到惊人的3000多场,共接待观众165万人次,总收入超过1.5亿元。其中,2004年《丽水金沙》演出786场;2005年演出846场;2006年已逼近1000场大关,公益演出达60多场。正如评论者所说:“这台旅游歌舞晚会,充分运用现代艺术手段和表现方式,通过优美的舞蹈语汇、扣人心弦的音乐曲调、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立体恢弘的舞蹈场面、出神入化的灯光效果,大大强化、提升了民族歌舞的表现力,开创了民族歌舞新的表现形式,对观众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震撼力。”它用民族舞蹈演绎丽江“山、水、情”,也展示了体制改革带来的无穷活力。
《丽水金沙》建立起完善的竞争机制,台上台下演职人员都以自身技能的高低作为分配角色和岗位的条件。演员实行AB角制,对每个角色AB角演员的表现进行跟踪评价,谁表现好谁上。演职人员的收入与演出技能、角色担任、上场频率等因素挂钩。《丽水金沙》伴随着演员自身的进步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演员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表现,收入不断提升。
二 任重道远,步步为营
起点无论多么暗淡无光,道路无论多么坎坷曲折,只要步伐坚定,也必将远行。《丽水金沙》全体职员始终坚信:成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把小事做到极致,就会有成功,成为强者,甚至屹立于不败之地。
1.坚持改革,转换机制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