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经济总量均等引发的对中日经济发展的思考

    作者:崔岩 出版时间:2012年05月
    摘要:2010年中国GDP超过了日本,从而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是,从发展阶段和发展质量上看,两国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中国只是发展中经济大国,而日本则是成熟型工业化国家。二战后日本的现代化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新型工业化的成分,在运用动态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方面取得了成功,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对两国发展进行比较,可以总结出后发大国经济崛起具有的共性问题,后发国家经济崛起既对国际经济秩序形成冲击,又受制于后者的重组。
    Abstract:While China overtook Japan in 2010 to become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m in view of the stage and quality of development. China is only a large developing country while Japan is a mature industrialized country. The Japan's modernization after World War Two partly had some contents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which was successful in utilizing the theory of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 theory.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Japan should be used for China's development reference. Lots of problems which are the large late-developing countries common hav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re found after comparing the two countries'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late-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a great strike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while it is subjected to the latter's recombination.

    2011年2月,日本官方公布日本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低于中国的58786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总量从官方统计看已经超过了日本,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的新闻媒体称,日本经济在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地位一直保持至2009年。中国经济在总量上对日本的超越,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近年来时有关于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报道和讨论,但是当这一议论真的成为现实时,并没有在中日两国以及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相反,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经历了泡沫经济崩溃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发生了长期经济停滞,出现了所谓的“失去的十年”甚至是“失去的二十年”。正是由于两国经济增长的此消彼长,两国在经济总量方面的差距快速缩小,最终中国实现了对日本的超越。

    实际上,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不同类型的国家,尽管在经济总量上达到了均等水平,但是在发展阶段和发展质量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那么,在中日两国经济总量基本均等的条件下,两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怎样的异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作为世界经济大国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地加以系统分析。本文以中日两国经济总量均等作为大背景,对两国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特别是以日本的发展作为借鉴,以期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和今后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日本的发展经验中寻求启示与借鉴。

    一 东方经济大国的崛起及其发展类型的基本定位

    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完成了二战后的经济恢复,开始进入高速经济增长阶段。到70年代初期,日本完成了工业化的最后阶段——重化学工业化,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且在主要产业部门具备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暴露了高速增长时期建立的以材料型(包括钢铁、石化等)为主的大量消耗能源、资源的重型产业结构的弊端,从而产生了产业结构向节约能源、资源型转变的必要性,因此日本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潮,大力发展加工组装型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在80年代建立起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包括汽车、重型电机在内的加工组装型重工业和微电子及机电一体化产业。

    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起步的,但是在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经历了十余年的内乱。1978年确立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路线和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开始从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工业生产能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使得中国经济在总量上已经赶上了日本的水平。近几年来,中国和日本在经济总量方面已经达到了均等的水平,同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表20-1列出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日本的名义GDP及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的变化情况。1985年日本的名义GDP为13834亿美元,在世界GDP总额中占11%,居世界第二位,日本的GDP是美国GDP的33%。当时中国的GDP只有3090亿美元,在世界GDP总额中所占比例为2.3%。但是,到了2009年,日本的名义GDP达到了50420亿美元,在世界GDP中所占比例为9%,而中国的名义GDP已经跃升至49844亿美元,在世界GDP中的比例达到了8.5%。两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基本均等。日本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低于中国的58786亿美元。

    表20-1 中国、日本的GDP及其在世界经济所占比重的变化

    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并在世界排名中上升至第二位,确实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在国际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如果从人均GDP等代表发展水平的指标来衡量,就可以看出中国与日本同样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存在的差距。尽管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由于中国人口规模过大,虽然人均GDP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表20-1所示,2010年中国的人均名义GDP仅为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10。

    中日两国产业结构的状况更能反映出两者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当今的发达国家中,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已经下降到1%~2%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