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2013~2014年四川省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作者:张雪梅 颜鸿钰 出版时间:2015年04月
    摘要:

    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四川省的社会发展走过不平常的六年,社会建设取得巨大的成绩。一是民生投入的长足进步,推进了城乡统筹进一步发展,为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夯实了基础;二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使传统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迈进;三是城乡基层社区治理成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中的着力点,在治理体系和参与主体上正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与公众协同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四川省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既是全省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保障和创新政策推进的结果。同时,四川省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农村劳动力人口进一步转移带来的就业、公共服务和基本权益保障的压力,重大企业带来的环境治理和社会稳定风险,省内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民生发展投入总量和持续投入增长不足的问题,省内民族地区面临的社会稳定问题等。因此,基于省情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特别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城乡基层社区治理体系,是进一步推进四川省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Abstract:

    In the past 6 years after Wenchuan Giant Earthquake in 2008,Sichuan Province got its numerous achievements on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irstly,public welfare improved hugely,which facilitated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and established the solid foundation for New-urbanization in the New Normalcy. Secondly,government’s functions launched to transform,forging ahead from Control to Service;Thirdly,the grass-root community was penetrated to kick-off social governance innovation,which started the exploring of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mode. Those achievements are not only reached from the pressing of local social development,but also caused by series of supported policies from centre to provincial levels. On the other hand,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challenges placed on the way,the quicken steps of urbanization and labor migration bring huge press to employment,public welfare and basic right and interests of labors;the construction of key enterprise and factory bring risks to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tabilization;different levels of development among each areas bring inequality and inharmonious within province;the input and increase on social public welfare are still limited;Ethnic community are still facing the risky of social stabilization,and so on. For this end,to innovate the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especially to further transform government’s function and to establish grass-root community-based governance system,will tak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the future social construc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一 四川省社会建设的六年成就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四川遭受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过多的人员伤亡和房屋塌毁造成地震前原有社会结构崩塌。在灾区重建过程中,四川省越来越重视社会建设,继而由灾后重建推广到全省的社会建设。汶川地震、特大山洪泥石流以及2013年芦山地震,四川走过不平常的六年,其社会建设也取得不菲的成绩。第一,政府职能转变,从传统“领导”的观念转向政府“服务”理念;第二,至2008年“公民社会元年”,社区治理成为四川社会建设中重要的一块;第三,社会建设参与主体多元化,形成由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与公众协同参与的模式。

    (一)政府职能转变

    1.严格依法行政

    政府部门是社会主要职能部门,行政部门的缺位、错位、越位都可能造成政府内部或社会混乱。依法行政是保证政府在法定权限内行使政府职权,杜绝公权滥用、行政人员惰怠、行政部门权力重叠,确保政府部门正常运行以及社会健康良好发展的保障。四川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四川省人民政府严格依法行政》的规定,并制定依法执政指标和规定。

    第一,将行政人员法律知识培训纳入年终考评,规定每年每人不得少于七天的法律知识培训,同时在公务员培训中设置法律专题讲座,每年不少于两次开办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研讨班,增强行政人员及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规范他们的行政执法行为。

    第二,完善行政执法机制,包括行政执法权力规范、执法流程以及执法保障机制,杜绝行政执法过程中公权私用、粗暴执法等违法和不文明行为。

    第三,实行行政人员管理信息化,便于人大、政协、上级行政机关以及社会各界对行政人员行政行为的监督。

    第四,依法公布政府信息,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以方便公众知晓情况,确保政府与公众交流平台有效运行。

    第五,重大决策广泛听取包括决策利益相关者、专家等公众意见;在重大分歧的事件上严格落实听证会制度,确保人人平等听证,杜绝政府独大或只有少数人的声音。

    第六,规范行政行为,避免行政不作为、慢作为和滥作为的发生,严格遵守行政执法流程,文明执法。

    第七,对于行政人员违法、不作为或行为不当造成的重大责任事故,依法追究执法过错责任,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政府行政人员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使行政权力。首先,保证政府行政决策合法性,避免决策失误或行政不当造成重大责任事故;其次,依法落实政府决策,避免决策不落地的尴尬局面,进而提高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再次,严格要求行政人员依法行政,减少因行政人员不作为、慢作为和滥作为而造成的冲突,提升政府的公众形象,增强政府公信力。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人性化服务

    四川省政府将人性化服务理念带入日常工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全面清理全省各级行政审批项目及其先置条件,减少不必要的微观事务管理,剔除不利于民间资本进入的行政审批项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确保政府无越位行为,更好地发挥管理社会的职能。

    第二,优化行政审批程序;行政审批项目按规定进入政府服务中心集中受理、办理;升级省、市、县三级政务网,实现行政项目审批网上办理;推行省、市、县三级并联审批和跨行政区域并联审批。

    第三,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政务服务中心向基层延伸,在乡(镇、街道)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健全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加强服务中心队伍建设,提升便民服务质量。

    第四,推行公共资源服务标准化,实行公共资源集中交易、规范交易和创新交易。公共资源全部纳入交易服务平台进行交易,现场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制定全省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标准,健全公共资源交易主体的诚信制度规范;建立省、市、县三级联网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便于交易信息及时、统一发布并整合现有各类专家库,建立和健全公共资源交易评审专家库。

    第五,建立长效机制。首先,建立事前评价制度,即聘请高校、科研院所或律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权威机构对新增行政审批项目进行评审;其次,建立对审评有关文件的合法性审查以及事后评估和纠错制度;最后,建立政民互动机制,通过多种渠道(例如政府门户网、报刊、公开电话等)征集公众及行政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