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4月 |
一 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依靠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对这个问题,习近平同志讲得最多、讲得最深。十八届一中全会刚刚结束,他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2013年4月28日,他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明确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至关重要。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讲话和考察调研中,对这个问题做了多方面的阐发。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他在讲到政府机构改革时说,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不论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他在讲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时提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他特别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实践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首先要解决感情问题。习近平同志多次引用郑板桥的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在讲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时说,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绝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伤害人民群众权益。他在讲到改善民生时强调,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心、格外关爱、格外关怀。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还必须解决观念问题。毛泽东同志把唯物史观的精髓概括成一句话,叫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作为对人民群众在一定社会关系和国家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权利和行为方式的自觉认识,人民主体观揭示了人民群众与共产党之间、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解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量源泉和主要动力、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民主体观,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党和国家的工作获得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从总体和本质上讲,人民主体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核心,是共产党人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历史和实践都反复证明,树立人民主体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