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4月 |
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的新书《21世纪资本论》最近在西方世界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引起的反应可谓冰火两重天。支持皮凯蒂的一方认为,这本书揭示出最近几年来最重要的经济问题,是本年度甚至是最近10年以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这一派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为代表,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上连续发表了三篇对此书的评论,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反对皮凯蒂的也大有人在,也是美欧经济学界的一些头面人物。如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曼昆以及美国企业研究所等机构的经济学家指责皮凯蒂是从意识形态出发分析问题,而并非遵循经济学逻辑。英国的《金融时报》还专门对皮凯蒂引用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企图指责他的数据不严谨。皮凯蒂反驳说,如果他的数据更完整些,只怕得出的结论更加悲观。对皮凯蒂新书的争论揭示出,皮凯蒂触及了西方当代社会问题的根源。
一 揭露了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伪论”
皮凯蒂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证明,一些西方经济学的所谓“定理”其实并不存在。比如,所谓的“库兹涅茨曲线”就是个错觉,是库兹涅茨对一些数据的错误解释。
西蒙·库兹涅茨是位俄裔美国经济学家,曾在国民经济研究局工作,同时在大学和政府部门任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曾任首都华盛顿地区战时生产部计划统计局副局长和计划委员会研究主任。战后,他于1955年提出了收入分配随经济发展不同阶段而变化,并把自己的分析归纳为一条倒U型的曲线,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基石。库茨涅茨认为,在经济起飞阶段,社会财富分配的差距会自然拉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一种“涓滴效应”,财富会像水滴一样从高向低滴落,最后大家都受益。所以,等经济发展比较成熟以后,财富分配就开始向均衡方向发展,收入分配的差距会逐渐缩小。库兹涅茨理论诞生后,西方不再担心财富分配不均问题,认为随着经济发展,财富分配会自动回归均衡。
皮凯蒂的研究证明,“库兹涅茨曲线”曲解了一些数据。库兹涅茨引用的是1914~1945年间的数据,这一时期富国出现的收入差距缩小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欧美地区,随后的经济政治动荡又使富人的金融资产财富缩水,而这与行业间的流动性没有任何关系。皮凯蒂认为,库兹涅茨实际上很清楚倒U型曲线会在经济学界引起什么反响,但他坚持要这么做,因为他要给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自由世界”一个惊喜,让它们增强信心,并让广大的亚非拉殖民地国家满足于在“自由世界”的统治下自由发展。总而言之,皮凯蒂认为,“库兹涅茨曲线”是冷战的产物,是西方世界为了证明自己的意识形态而有意推出的一个作品。
皮凯蒂还证明,全球经济失衡来源于美国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太大,而不是像美国某些舆论鼓吹的那样,是因为中国储蓄率太高,消费太低,只好向美国不断出口,挤占了美国的市场,造成美国的贸易赤字。皮凯蒂说,1977~2007年,美国10%的富有阶层占有了美国财富增长的3/4;其中最富的1%的群体占有了60%的财富增长。而美国90%的居民在这一时期每年的收入增长不超过0.5%。在这一时间段,美国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转移大概占美国收入的15%,比21世纪以来美国每年的贸易赤字(大概占国民收入的4%)要多4倍。换句话说,美国的内部失衡比外部失衡(贸易赤字)要严重4倍。因此,要解决美国经济的失衡问题,更多地应该从美国内部寻找答案,而不是简单地拿中国、日本、德国这些出口盈余国当替罪羊。
皮凯蒂还指出,分配收入的严重不平等导致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美国的底层民众、中产阶级的购买力没有明显增长,导致家庭的负债率大幅攀升,然而那些银行家和证券商们还趁着金融管制自由化的东风不断向低收入家庭推销各种贷款。这些金融家们总要想办法把那些极富裕阶层放在他们那里的大笔储蓄找个地方放贷出去盈利。换句话说,美国的财富分配严重不均,导致富人们把大笔储蓄放进银行系统,而银行系统为了盈利,只好再把这些储蓄以各种形式的贷款兜销给底层低收入人群。畸形的贷款和畸形的金融体系,最终因为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太慢,无法按时还清债务,债务违约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危机。
二 皮凯蒂挑战了西方主流经济学
皮凯蒂重新解释了世界经济发展史。皮凯蒂观察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