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4月 |
一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背景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动以贵阳-安顺为中心的黔中经济区建设,重点加快建设贵安新区,鼓励在土地、投资、科技创新等领域先行先试。同年2月13日,《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批复》(国函[2012]8号)提出,将贵安新区作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的五个城市新区之一,建成黔中经济区最富活力的增长极。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贵安新区。2014年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贵州贵安新区总体方案》,力图把贵安新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
(一)生态文明理念指引
在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进程中,生态文明理念始终贯穿于贵安新区建设中。
1.优化产业结构,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采取有力措施,把加快发展带来的污染和能耗降到最低限度,努力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赢,实现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和谐统一。加强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建设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园区污水零排放和废弃物集中统一处理。积极发挥环境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升产业升级,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构建技术含量高、效益好、消耗低、污染少的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对超标排污和存在污染隐患企业下达限期治理任务,对“双超”、“双有”企业下达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任务。采取明查与暗查、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日常检查与应急检查相结合等措施,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环境现场监察。
2.严格执行环评,坚守环境保护底线
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超前防范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切实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的产生。通过建立健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机制,招商部门在项目前期考察和选址阶段,征求环保部门意见,确保项目符合区域规划环评的要求,选址合理,避免出现项目交叉污染事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审批过程公开透明,涉及敏感区的项目和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充分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同时,做好入区项目环评手续的服务工作,提前介入,专人跟踪,提高审批效率。对环评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建设过程中擅自做出重大变更、未经环境保护验收即擅自投产等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罚。
3.坚持生态优先,保护新区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是贵安新区的核心竞争力。贵安新区湿地、地表河流域、自然风景区分别占总面积的24%、80%、24%。同时,新区72%的面积位于红枫湖汇水范围,生态环境高度敏感。在建设中,贵安新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指示精神,采取低冲击开发模式,构筑最可靠的生态安全屏障,建立最安全的生态制度,全面发展健康产业,积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构建“三生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的城市空间,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开展红枫湖、松柏山水库等主要饮用水源地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黔中路等城市主干道绿廊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分享“绿色福利”。
4.坚持山地特色,建设田园城市
贵安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峦起伏、秀丽多姿。贵安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瑞士比较相近,贵安新区将充分借鉴瑞士城镇乡村与生态景观交融辉映的经验做法,坚持走一条具有贵州山地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将其打造成“东方瑞士”。同时,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和挖掘屯堡文化、明初文化村落、民族村寨和民俗民居,深化城市特色风貌“六点共识”,不搞千城一面、万楼一貌,打造山水风光之城、文化多元之城、生态智慧之城。
5.坚持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培育并形成丰富内涵、开拓创新,形成具有时代特征、贵安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和展示力度,加强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