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贵安新区美丽乡村研究

    作者:邬晓霞 安树伟 出版时间:2015年04月
    摘要: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美丽贵州”。建设“美丽乡村”是践行“美丽中国”、“美丽贵州”和“美丽贵安”理念的空间载体,也是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美丽贵州”。贵安新区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的五个城市新区之一,作为黔中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新区提出了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建设“美丽新区”。作为“美丽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美丽乡村”建设可以改善生态和生活环境,助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因此,新区建设“美丽乡村”是践行“美丽中国”、“美丽贵州”和“美丽贵安”理念的空间载体,也是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对于新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

    一 建设现状

    贵安新区的直管区包括党武、湖潮、马场和高峰4个乡镇、84个村居、367个村寨,有14.4万人口。84个村寨又分为整体搬迁型和保留提升型,其中,保留提升型村寨为56个,搬迁提升型村寨为28个。2013年7月,新区启动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截至2013年底,新区共启动13个村、76个自然村寨的美丽乡村建设,已完成1153户、正在施工5069户居民整治。

    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新区注意结合村民需求和乡村自然条件,积极推动户籍制度、农村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体制创新,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房、小康讯、小康寨”等重大工程,突出乡村特点、民族特色、文化涵养等,努力打造生态、低碳、富有贵安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的美丽乡村。

    二 建设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通过组织实施“环境整治、产业提升、社会建设、文明新风、强基固本”五大工程,以加快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为重点,采取规划先行、分类指导、示范带动、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生态、富裕、文明、和谐、模范家园建设。

    2013年,新区在直管区内开展13个“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示范点工作,2014年对23个村实行全面推开,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直管区内56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现全域小康总体发展目标。

    三 建设的战略重点

    (一)实施“环境整治工程”,着力推进生态家园建设

    加强村庄规划管理,从功能板块、产业布局、建筑风貌、生态建设、环境美化、旅游发展、设施配套等方面,高标准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建立村庄垃圾清运保洁制度,开展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工作,建设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全面实施基础设施延伸到村计划。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综合治理,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着力控制养殖业污染,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开展村庄美化绿化亮化,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规范农房建设和管理,提升农民居住品质,打造生态特色农村。

    (二)实施“产业提升工程”,着力推进富裕家园建设

    坚持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山地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发展区,整村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确保每个村均有1~2项主导产业,每户有1项稳定收入来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种养业循环互补,建立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集中抓好畜禽粪便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实施“生态品牌”战略,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力争每个村“三品”认证基地面积达50%以上。提升农业产业效益,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现代农业设施和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充分利用中国农经信息网、贵州农经网、淘宝网“特色中国·贵州馆”等现代信息平台,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提升农民致富能力,将“雨露”计划、阳光工程重点向示范点(村)倾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种养业大户等在当地创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