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4月 |
京津冀区域具有科技资源丰富密集且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促进科技协同创新,使得该区域的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是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为基础,界定了科技协同创新的内涵;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典型科技创新区域的特点,总结出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启示;研究分析了京津冀三地之间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绩效的差距,并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资源进行了对比,提出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方向是筛选产业进行对接、协同部署,关键是构建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
科技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支撑。京津冀具有完整的科技体系、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密集的科研机构和较强的科研开发深度,但三地之间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差距,存在着科技、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要想使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完善区域内的科技管理体制,实现技术、经济一体化,将区域内科学技术研发与科研成果转化融为一体,通过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建立起京津冀之间的紧密协作关系,从而发挥京津冀经济圈的巨大潜力,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
一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
“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其本义为“学问或知识的意思”,其含义相当于“格致之学”,指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性认识层面的概念。“技术”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Techne”(艺术、技巧)和“Logos”(言词、说话)的结合,指人类在自身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根据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调控、改造的知识、技能、规则方法等的集合。
创新日益基于企业(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研究组织(大学、其他公共和私有研究机构)和公共机构(技术转移中心、开发机构)等经济体间的互动和知识流动。协同创新是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公共机构、政府等为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各主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协作完成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协同创新有两个特点:一是整体性,区域创新系统是各要素的有机集合,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二是动态性,即区域创新系统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审视和重新设计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及中介机构等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成了创新政策的基本方面,技术能否被成功开发、吸收和使用以及扩散取决于企业本身的能力以及各机构主体之间的联结,有可能存在着失灵,这种“失灵”超越了新古典经济学里“市场失灵”的概念,包括机构在协调、联结和解决不同系统需求等方面的“系统失灵”,而创新政策的着眼点恰恰是解决这种“系统失灵”。
二 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建设目标
京津冀区域地理位置独特,面积21.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亿人,三地唇齿相依却行政各设、城乡发展失衡、生态问题严重、经济落差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把京津冀区域打造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引领发展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是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门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德国“工业4.0”研究项目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它们使得科学进步与技术开发紧密地结合,并且将二者结合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带来产业创新和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特别是2013年德国提出的“工业4.0”研究项目被认为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变革性的生产方法,通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即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京津冀区域基于自身的自然资源、科技资源等优势,通过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如电网的智能化手段、光伏发电新能源等措施,来解决当前困扰区域经济发展的诸多经济、民生社会问题。
(二)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实验区
京津冀各地需要按照资源禀赋、技术优势和区域功能,培育和建立新的创新极。世界发达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80%,而中国的平均科技进步贡献率为20%~40%,两者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果再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换取增长是难以为继的。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由要素驱动、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河北省在京津冀区域中无论是科技还是经济发展都处于劣势,亟须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契机快速发展。北京和天津同样存在着健康发展的需求,但是由于京津两地发展受资源环境制约,北京和天津需要将自己的研发成果产业化,研发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