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2月 |
青海玉树“4·14”地震中,当地文化设施、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作为灾后重建的一部分,文化重建受到很高的重视并得到有力的落实。有必要认真梳理地震中文化设施和文物的受损情况,总结2年多来的重建工作,并在研判来年文化重建的形势和任务的同时,提出进一步推进玉树灾后文化重建的政策建议。
一 地震损毁文化设施及文物情况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北纬33.1度,东经96.7度)深度33公里。此次地震破坏严重,给震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对玉树地区的文化设施和文物造成了严重损毁。
(一)玉树州级和玉树县文化设施遭受重大损失
州文体广电局办公用房及设施,州图书馆、群艺馆设施,州民族歌舞团办公用房、业务用房、职工住宅及设施,州文管所办公用房及设施,州影剧院及设施,玉树县文化局办公用房及设施、县群众文化宣传中心及设施均成为危房,无法使用,需要重建。州新华书店营业楼遭受严重破坏,地基整体偏移,墙体多处裂缝,裂缝最宽处达25厘米,无法继续使用。
(二)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损毁
1. 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严重受损
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主佛殿墙体有裂缝,地基走形,金顶顶部金幢倾斜跌落,金顶墙体已用木柱支撑,采取了临时的保护措施;主佛殿上方有松动岩石,对主佛殿构成威胁;石刻文物表皮脱落;外围墙体局部有裂缝。勒巴沟口佛塔塔体有裂缝。子琼沟佛塔塔身有裂缝,顶部坍塌。受地震影响,山体岩石滚落,新寨嘉那嘛呢堆部分嘛呢石、嘛呢堆损坏,佛塔全部受损,40%完全倒塌,60%濒临倒塌,转经廊墙体开裂倾斜,嘛呢石墙体整体坍塌,部分石刻断裂受损。藏娘佛塔及桑周寺塔刹(十三天)第十层断裂,腹体(宝瓶)与塔刹(十三天)之间开裂,腹体(宝瓶)内回廊壁画损毁严重,造成数处脱落和开裂,以前加固的木柱已倒塌;塔体出现多处裂缝,塔体与通天河之间的小山包出现大的裂缝,对塔基造成威胁。如来佛塔倒塌,留存1000多年的壁画将毁于一旦。桑周寺大经堂、护法殿、曲登拉宫、僧舍等多处出现墙体裂缝,木构走闪,地基沉降。达那寺经堂多处裂缝,帕木珠巴灵塔佛塔倒塌,塔体有裂缝;其余建筑部分倒塌,塔体开裂,木构走闪。
2. 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17处受不同程度损毁
全部损毁的3处:禅古寺、结古寺和原江南县政府旧址。严重损毁的2处:当卡寺、当旦石经墙及佛塔。局部损毁的7处:当头寺、龙喜寺、唐龙寺、嘠然寺、拉布寺、赛达寺、群则寺。一般损毁的5处:然吾沟石窟及经堂、噶白塔及古渡口、嘎丁寺、藏式碉楼群建筑、尕藏寺。此外,玉树、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各县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一般文物保护点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损毁
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玉树卓舞、依舞、民歌的录音录像资料全部受损。手工锻造技艺加工点10户、服饰加工点4户房屋全部倒塌,工具被毁。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玉树天葬台损毁。三是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玉树民间说辞录音、录像、文字资料等受损,民间竞技体育器材、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等受损,藏娘唐卡绘画受损。
二 灾后文化重建主要做法及成效
玉树地震发生后,青海省按照依法、科学、有序、高效的总要求和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和青藏高原“五个特别”的精神,践行“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坚持一手抓有序救灾、恢复建设,一手抓科学发展、长远规划,切实推进了震区文化新闻出版系统伤亡人员安置、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恢复重建计划拟定、项目经费争取等工作的顺利开展。灾后文化重建工作中通过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展示灾区新形象、新面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一)以文化慰藉心灵,鼓舞抗震救灾士气
地震发生后,青海省有关单位立即安排部署慰问演出事宜,组织省、州专业艺术院团,分别赴玉树灾区和西宁地区进行慰问演出21场,观众人数达1.2万余人。在玉树慰问了武警青海总队、兰州军区邱少云部队、武警187师56团、武警水电部队、武警交通部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