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四川省城郊宜居型旅游小城镇建设

    作者:王瑗 出版时间:2015年04月
    摘要:

    城尾乡头的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为活跃的空间因子。“休闲消费时代”的到来开启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小城镇发展路径。其中尤以旅游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最为活跃。成都城郊旅游小城镇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主要形成了历史文化古镇和乡村旅游两种发展模式。本文在对传统旅游小城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推进新型城镇化,调整未来城市化形态,促进城市人群转移和农民就地城市化为发展目标的城郊宜居型旅游小城镇建设模式,并从区位特征、社会结构、功能空间、空间结构、景观体系和产业特征六大方面进行剖析,进一步提出一个具有良好基础设施、产业基础、城镇环境和生活品质的小城镇空间建设模型,期望能为中国的特色小城镇建设提供借鉴。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traditional tourism towns,this essay is trying to analyze a new town model,the livable tourism town in the suburb area,from the aspects of location,social construction,functional space,spatial structure,landscape and industry. This new town mode is expected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

    小城镇广泛分布在我国各个地区,且连接着城乡两头。中国从城市到乡村两级的变迁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并依托于小城镇的发展,成为广大中间地带最活跃的空间因子。在以城市化为主调的宏观发展进程中,大城市扩张和农村城镇化都融合了小城镇不断演化的轨迹,经过了星星燎原之势的萌发、成长、壮大、停滞、衰落、转型,甚至消失的过程,这些铺陈在时间轨迹上的小城镇发展故事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历史图卷。

    根据小城镇的职能和经济特征来划分小城镇类型可知,传统小城镇主要包括:以农村及农业区域服务中心为主要功能的小城镇;专业化产业特征较强的工业主导型、农业主导型、商贸主导型、交通主导型小城镇;综合型小城镇。小城镇发展的驱动力、发展模式和形态都符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时代的产物。新的时代会酝酿出新的需求和新兴经济,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发展模式是小城镇需要探索的路径。

    现今,随着中国消费力的上升,尤其是休闲消费占人均消费比重的增长,“休闲消费时代”的到来开启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小城镇发展路径。其中尤以旅游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最为活跃。旅游小城镇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同样也历经了从萌发到逐步成熟,再走向多元化发展的道路,逐渐形成了一批颇具特色的发展样本和发展经验。其发展类型按照资源特征和功能特征可以归纳为:历史文化型、自然风光型、民俗村寨型、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型、主题旅游型和特色商贸型。

    一 四川旅游小城镇发展概况

    四川自然文化资源丰富。在外围,广大的三州少数民族地区分布着许多集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于一体的旅游小城镇。在这些以发展生态经济为重点的区域,旅游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主导经济,在重要旅游区周边和旅游环线上形成了一些以旅游服务功能为主导的小城镇,例如九寨沟县、松潘县、茂县、汶川县、康定县、丹巴县、新都桥镇、泸沽湖镇等都是颇具知名度的旅游小城镇。

    我们再将目光汇聚到本次研究关注的核心地带,即四川盆地中以成都为中心的平原城市群地带,其中又以成都城市边缘区地带的旅游小城镇发展最具代表性。大城市强有力的休闲消费人群、城郊地带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文化资源为旅游小城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充足的市场发展动力。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以后,城市周边的小城镇逐渐形成了一批颇具知名度的旅游小城镇。其中,以黄龙溪古镇、街子古镇、洛带古镇、安仁古镇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古镇旅游,以及以三圣花乡、郫县农科村、龙泉山泉镇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是平原城郊旅游小城镇建设的两种主要传统模式。在这些小城镇的建设中,城镇的风貌、基础设施和产业功能都以旅游为主导进行着调整和深化,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小城镇体系。

    尽管它们各自存在资源特色和发展阶段上的差异,但我们仍尝试着概括出这些传统旅游小城镇所具有的共性。

    外来游客是旅游小城镇的主要服务人群。游客的行为和需求将主导这个小城镇的功能结构、城镇景观、商业形态,乃至社会文化形态。小城镇原有的日常生活空间将以丰富游客体验和服务游客为主导重新组织空间秩序,旅游功能会逐步占据城镇的主要功能空间。原来居住在本地的居民通常退让至外围区域居住,或另建新镇,与旅游空间相对分离。小城镇原有的相对封闭独立的环境逐渐被打破,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游客,开放性空间比例增大,居民的生活甚至成为游客旅游体验的一部分。小镇特有的自然、历史文化景观将被强化,精心营造为满足游客偏好的特质景观。资源特色不强的地方,也可以植入新的主题创意景观以赢得游客的青睐。大量的旅游活动和节庆被精心包装起来以吸引游客。大量的休闲消费业态将遍布于小镇的各个角落,应配套旅游的饮食行游购娱等要素。旅游商业行为发达也逐渐带动了一批旅游地产的繁荣。旅游经济成为地方主导经济。在新的经济刺激下,本地居民开始转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向旅游产业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外来的经济主体往往起到更为关键的推动作用,成为新一轮经营主体的重要构成。小镇固有的社会结构开始瓦解,成为以大量流动性游客、旅游经营者和居民共同构成的社会体。

    旅游系统的开放性打开了小城镇较为封闭的区位、市场和社会文化形态,引导城市的能量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