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2月 |
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全力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不断开创青海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为青海清真食品产业的提升和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历史机遇,同时清真食品产业的提升与发展对建设东部城市群也有着基础产业支撑和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青海省清真食品产业发展所形成的产业结构和基础,已经具备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基本架构条件。
一 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中的清真食品产业发展基础与前景分析
打造和建设青海东部城市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编制东部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框架时,青海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将培育壮大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强经济圈内产业配套和布局调整,深化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构建差异化产业体系,增强创新能力,促进联动发展。
青海东部河湟地区是青海回族等穆斯林的先民们最早迁徙落脚的地方,数百年来他们以此为根基,逐步向四周辐射和发展。这里不仅是穆斯林先民的祖籍与根脉,更是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成为各种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地,他们的社会活动、经济活动乃至家庭生活等多以西宁这个中心的社会变化与社会活动为主要参照和效仿目标。清真食品产业的发展同样也在这种“中心示范效应”作用下影响着全省各地该行业发展的步伐。所以,结合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打造以西宁地区为中心的清真食品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建设和营造一批具有高原特色、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化经营模式的清真食品企业和市场氛围等,不仅对青海清真食品产业继续全面深入、健康有效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必将对全省清真食品产业走向国际市场产生深远意义。
(一)东部城市群中穆斯林人口及对清真食品的刚性需求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青海全省常住人口为562.67万人。从民族构成看,有汉、藏、蒙古、回、土、撒拉6个世居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汉族人口为298.35万人,占53.02%。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64.32万人,占46.98%,其中回族83.43万人,占14.83%;撒拉族10.71万人,占1.90%;东乡、保安、维吾尔等穆斯林少数民族为0.1万人,占0.20%。近100万穆斯林人口中约90%居住在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东部河湟流域。在以西宁为中心的15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门源和化隆两个回族自治县、大通和民和两个回族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以及数十个回族乡镇,从而形成了东部城市群区域中穆斯林民族人口比重较大和相对集中的格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需求的不断提高,无论数量还是质量等方面社会对清真食品的需求都在不断提高和增长,清真食品产业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二)东部城市群已具备清真食品发展的基础条件
以西宁地区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已成为青海省主要的食品工业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据2009年底不完全统计,全省仅从事清真食品生产、加工的厂家达500多家,规模以上和接近规模的清真食品和用品加工企业百余家,从事具有清真特色的餐饮服务业4000多家。在青海省,70%以上的饮食服务业和80%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都集中于东部城市群所覆盖的区域中。清真食品产业的产品种类繁多,从传统的米面、粮油、肉类制品,到现代的方便、保健、速冻食品及蜂产、乳制、调味、饮料、矿泉水等等。产业基础和规模已基本形成,其主要产品和年加工生产能力为牛羊肉9万余吨、马铃薯20万余吨、食用油57万余吨、乳品10万吨、蜂产品2万吨、纯净水和矿泉水35万吨。以西宁市为例,全市从事清真食品生产的个体经营户和企业达2000余家,规模以上和接近规模食品企业有80余家,占全省清真食品规模以上企业的80%左右。另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省食品工业产值达到60多亿元,其中清真食品产值约占70%,在40亿元上下。根据青海省清真食品产业发展的初步规划和设想,“十二五”末该产业总产值将达到56亿元,年均增长18%~20%;工业增加值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左右;清真用品总产值将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15%;清真食品和用品出口贸易额将达到3亿元。由此,在建设和发展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总体战略规划中,将清真食品产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或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其中,并将其列为东部城市群产业布局的重要环节来培育和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