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状态-压力-响应(PSR)模型(2015)

    作者: 出版时间:2015年04月
    摘要:《四川生态建设报告(2015)》主要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四川省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生态建设投入和成效进行系统评估,该模型也被称为“PSR模型”。本章对PSR模型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四川生态建设报告(2015)》主要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四川省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生态建设投入和成效进行系统评估,该模型也被称为“PSR模型”。

    一 PSR模型简介

    PSR模型是环境质量评价学科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子学科常用的一种评价模型,是由加拿大统计学家David J. Rapport和Tony Friend于1979年首次提出,后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共同发展起来的用于研究环境问题的框架体系。

    PSR模型使用“原因-效应-响应”这一思维逻辑,体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人类通过各种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其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同时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从而改变自然资源储量与环境质量;自然和环境状态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福利,人类再通过意识和行为的变化做出反应。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压力-状态-响应”关系。

    PSR模型回答了“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我们将如何做”三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特别是它提出的被评价对象的“压力-状态-响应”指标与参照标准相对比的模式,受到了很多国内外学者的推崇,被广泛地应用于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指标体系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及环境保护投资分析等领域。

    PSR模型是评估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型之一,主要由三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指标组成。其中,“压力”组的指标用以表征造成发展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和消费模式或经济系统,呈现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状态”组的指标用以表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系统状态,呈现特定时间阶段环境状态和环境变化情况。“响应”组的指标用以表征人类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对策和行动,即生态建设的投入与努力,呈现社会和个人减轻、阻止和预防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已经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补救的措施。“压力”“状态”“响应”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PSR结构模型

    “状态”是受“压力”和“响应”两个因素影响的,其中“压力”使“状态”恶化,(图1中“状态”向下运动),“响应”使“状态”回升(图1中“状态”向上运动),“状态”的位置取决于“压力”与“响应”力量的对比。

    《四川生态建设报告》年度性地通过收集四川省及其各市州的“状态”“压力”“响应”三组指标,全面呈现四川生态建设领域的综合情况:不仅表明已经做出的努力,而且反映存在的问题;不仅反映静态的状况,而且捕捉未来动态的趋势;不仅反映人为影响,而且反映自然对生态的作用。所提供的综合性信息可帮助读者对四川生态建设的态势形成自己的判断。

    建立一套完整的PSR模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重要原因在于,可选取的指标众多,指标之间既存在关联和重叠,又有不小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指标的单位也有诸多差异,不便于统一;指标的取舍要以系统的完整概括性和直观解释便利为目标,需要详加考证,选取指标之后亦尚有很多工作要做。

    以省为单位建立PSR模型指标,《四川生态建设报告》编写组在全国范围内虽然具有开创性,但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践行。

    二 PSR模型的主要内容

    (一)“状态”类指标

    编写组拟从生态系统为城市与农村居民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方面来开发“状态”类指标,主要包括四个小类,即直接产品提供、生态系统调节、生态文明功能,以及保障前三类功能正常发挥的支持功能。

    第一,直接产品提供。包括饮用水状况、森林状况、草原状况、生物药材等林副产品状况、野生动植物状况等指标。

    第二,生态系统调节。包括空气质量、雪线、授粉、水土保持、疫病控制、垃圾分解、洪水调节等指标。

    第三,生态文明功能。包括生态旅游景观价值、传统生态文化状况、生态领域科技研发情况、社会公众自然保护意识、自然资源利用冲突事件等指标。

    第四,支持功能。包括固碳、土壤质量、生物和地化循环、水循环等指标。

    (二)“压力”类指标

    编写组拟从自然压力和人为压力两个小类反映其对全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的各种因素。

    第一,自然压力。包括地震、强降雨、干旱、雪灾、沙尘暴、冰雹等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