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上海实施竞合战略协同长三角共赢

    摘要:“竞合战略”作为竞争力战略的全新发展,强调既竞争又合作和共赢思维,已在国际的战略管理与规划中得到广泛应用。以“竞合”作为上海转型时期发展的主战略正当其时,能够最大限度为上海带来规模效应、成本效应、协同效应和创新效应,推动上海全面超越转型期。上海实施“竞合战略”的要点在于:(1)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达成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协同发展;(2)增强区域协同能力,达成整个长三角区域的跨越式发展;(3)以长三角区域整体参与国际竞合,最终掌握世界城市体系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制高点。“竞合战略”的贯彻有赖于相关重大举措的设计与实施。“竞合”所要求的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尤其着力于软实力)和加强区域协同能力(以四大自由流动为标杆)呼唤文化与创新、结构、空间、社会和公共治理5个关键环节的响应。
    Abstract:Co-opetition is a revolutionary mindset of competition strategy, focusing on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t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and, applicable to Shanghai's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The crucial points of Shanghai's co-opetition strategy consist of:(1) to promote intrinsic competence;(2) to strengthen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3) to take part in global co-opetition in the name of Yangtze Delta as an integrated region. The success of Shanghai's co-opetition strategy depends on detailed policies and implementation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creation, structure, space, society and governance.

    一 上海转型的国内外背景、阶段特征与世界经济趋势

    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得上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稳定的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动: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加速崛起;世界城市体系面临全面洗牌,新兴城市出现跃升机遇;中国整体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区间,呼唤科学发展之策。从阶段特征来看,上海在“十二五”期间整体进入一个转型期,面临“后中等收入陷阱”和“鲍莫尔病”的双重风险。上海在人均GDP踏上1万美元台阶之际,结构转型、创新驱动未能响应到位,“中等收入陷阱”正在蜕变为“后中等收入陷阱”。同时,基于国际经验,在人均GDP由1万美元迈向2万美元阶段,还可能面临经济服务化所导致的“鲍莫尔病”的挑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困难进而拖累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在经济全球化内涵调整之际,区域协同将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运行的关键词。

    世界城市网络变化呈现“区域化”趋势。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的权威学者彼得·泰勒撰文提出:“以往把城市间关系概念化的时候比较强调‘城市等级’,所以‘区域性’在世界城市研究中被相对忽略了。”泰勒(2005)[1]在划分世界城市等级外,进一步引进了“区域性”的概念,将世界城市网络划分为7个地区,分别是美国、西欧、亚太、英联邦、拉丁美洲、东欧和亚非地区。其中只有美国、西欧和亚太3个地区城市网络拥有第一等级的世界城市。

    就长三角而言,本区域城市网络结构同样出现显著的扁平化趋势。在1960年以后,上海GDP占长三角和全国的比重开始下降,这一趋势大致持续到1990年前后,在1990年上海GDP分别占长三角和全国的比重为24%和4%,均大大低于1960年的相关水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GDP占长三角和全国的比重相对比较稳定,稳定在22%和4%左右(见图1、图2)。面临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首位城市GDP占比偏低的局面,更需抓住区域协同。

    图1 1952~2008年上海GDP占长三角比重变化趋势

    图2 1952~2008年上海GDP占全国比重变化趋势

    二 超越转型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选择:实施经合战略,协同长三角共赢

    (一)跨越转型的总体思路

    由于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世界格局加速变化,上海在“十二五”期间面临加速崛起的重大机遇。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上海需要审时度势,向超越“竞争”思维的发展主线升级。

    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应导入“竞合战略”,作为竞争力战略的升级版。这实际上也是由长三角区域竞合所能为上海带来最大限度的“规模效应”、“成本效应”、“协同效应”和“创新效应”所决定的。长三角区域竞合战略的实施将主要达成四大内部效应:①通过专业化和分工程度提高及统一标准达成“规模效应”。②通过合作伙伴间稳定交易关系和充分交流信息,降低外部交易成本和内部组织成本,取得“成本效应”。③通过扩大各方的资源边界,既充分利用对方的异质性资源,又提高本身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节约了资源投入,产生“协同效应”。④有利于合作方之间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也有利于将自身的能力与合作方的能力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创新能力和应对外部环境的能力,达成“创新效应”。以上四大内部效应的达成将整体推动长三角的区域国际竞争力。

    在新的发展时期,上海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升城市竞合水平为主线,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增强区域协同能力,达成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协同发展,达成整个长三角的区域竞合发展,最终达成在世界城市体系与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加速崛起。

    (二)跨越转型的战略选择

    根据“竞合”的总体思路,上海“十二五”发展的战略选择主要在于内抓核心竞争力和外抓协同能力两个“面向”上,这是达成上海转型的突破口之所在。

    1. 全面释放城市核心竞争力,形成强大的内源动力

    核心竞争力是开展竞合战略的基础,没有核心竞争力就会丧失同别人合作协同的起码资本。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逐步培育、提升和根据环境调适。

    基于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和难以模仿性原则,本课题组识别出上海的核心竞争力构成是:地缘政治经济地位、城市综合配套能力、人力资源、城市精神。

    根据国际经验,软实力的培育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精神文化、社会生态与人力资源再造。为此上海需要整体引入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