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5月 |
一 引言
在全球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今天,生产要素在相邻区域范围内的迅速流动使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等资源突破了地域界限,实现跨区域的优化配置,区域经济的相互依存,正在日益加深。互补型地区经济合作既是每个经济体求得进一步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2010年6月29日中国海峡两岸在重庆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旨在推动两岸经济贸易的往来与发展,促进两岸上下游产业链的形成。快速发展的机电产业在此协议的推动下,呈现出日益明显的整合分工态势,也显示出两岸经贸往来逐渐从单纯的技术转移和接单生产向共同的技术开发和项目合作转变的趋势。
二 海峡两岸机电产品贸易现状
(一)两岸机电产品贸易进入快速增长通道
1.两岸机电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经贸往来已经走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两岸经济贸易交流合作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大陆为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据商务部台港澳司最新公布的数据,2011年大陆与台湾的贸易额为1600.3亿美元。在两岸对外贸易领域中,机电产品贸易表现抢眼。两岸机电产品贸易主要涵盖电子、机械、交通工具三大项约25大类产品。2000年两岸机电产品贸易额只有142.74亿美元,然而短短的十年间,两岸间机电产品贸易即将跨入“千亿时代”,2010年海峡两岸机电产品实现进出口总额981.14亿美元,占两岸贸易的比重为68%,同比增长36.22%,其中大陆从台湾进口803.05亿美元,同比增长35.9%,对台出口178.09亿美元,同比增长37.67%。与此同时,两岸机电产品贸易品种也在不断扩大。在所有类别的产品中,中国大陆向台湾出口的前五类机电产品为电子元器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和零附件、电工器材、通信设备及其零件、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台湾向大陆出口的前五类机电产品为:电子元器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和零附件、电工器材、金属加工机床、通信设备及其零件。可以看出,机电产业内贸易十分活跃,而且专业化生产分工和产业整合不断扩大。
2.两岸机电产品贸易合作起步较早,未来增长趋势较为明显
从20多年来中国出口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率与中国总出口增长率相辅相成,并一直保持着以略高于总出口增长率的速度增长,这表明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一直为中国总出口的增长提供强劲动力。从1995年起,机电产品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此后,机电产品出口总额比重一直保持在30%以上,2003~2010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占货物总出口额的50%以上,占据了“半壁江山”,2010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了981.14亿美元,占据总出口额的三分之二。虽然海峡两岸2000年以前没有正式编制机电产品贸易统计数据,但事实上台商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通过香港注册的台资公司大举进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投资设厂,利用大陆廉价的劳动力实施“三来一补”和“前店后厂”的加工贸易模式,对加快大陆机电产品升级乃至整个出口增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中国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统计,21世纪两岸机电产品贸易额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虽然2009年机电产品出口额有所下降,但是2010年起又开始大幅度增长,增长率达到36.2%。客观分析2000~2010年两岸机电产品贸易额的增长趋势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以外,两岸机电产品贸易增长率均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基本保持同步增长(见图1)。
图1 海峡两岸机电产品贸易与机电产品总出口增长
(二)两岸机电产品贸易不平衡状况与双方产业结构的互补性相悖
1.两岸机电产品贸易不平衡状况加剧
进入20世纪90年代,大陆与台湾的贸易增长步伐明显加快,两岸全部商品贸易额从1990年的40.4亿美元发展到2010年的1453.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6.9%。2011年两岸贸易总额为160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0.1%,其中,出口额为351亿美元,进口额为1249亿美元,逆差为898亿美元。表1反映了2000~2010年海峡两岸机电产品贸易的增长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机电产业作为两岸贸易的主导产业,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要比产业间贸易呈现出更迅猛的扩张势头。但是,大陆对台湾的机电产品贸易一直以来都存在较大的逆差,这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