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国就业形势的特点和变化

    作者:范雷 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就业形势相对平稳。但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日益显现,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很多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和裁员现象,大量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更加突出,就业成为当前民生问题的焦点。

    一 城乡就业状况的基本特点

    中国经过30多年改革,以计划分配、单一所有制和城乡隔绝为特征的旧就业格局消失了,一个以市场化导向、多种所有制和城乡流动为特征的新就业格局基本形成。在这一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而且在诸多方面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人口基数庞大,造成劳动力供给过剩,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出现了局部的和一定时期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如民工荒、技工荒);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大量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就业及转移;一方面我国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便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我国又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在这种复杂和快速变化的就业形势中,中国的新型就业格局呈现一系列新的特征。

    1.市场化导向的就业制度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双轨制就业体系的过渡,我国最终确立了市场化导向的就业制度改革方向,其基本目标是稳步培养和推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建立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劳动力市场。

    第一,劳动合同制成为市场化导向就业制度的基础。作为突破计划经济下的僵化就业体系的第一步,在1980年,劳动合同制试点开始进行。进入20世纪90年代,劳动合同制改革全面推进,逐步瓦解了传统劳动就业制度下的固定工制度。而200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则意味着劳动合同制改革由突破传统就业制度、推进劳动力市场形成,转向规范市场化前提下的劳动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或许标志着我国市场化导向的就业体系初步形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中84.1%的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三资企业中90.4%的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集体企业中59.8%的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而私营企业中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比例也达到41.9%。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对目前存在的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做出了适当的规范,因此,非公有制企业在2008年1月以后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比例相对较高,其中三资企业更达到38.3%。

    表3-1 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第二,劳动力自由流动日益频繁。市场化导向就业制度的根本特征之一,便是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中的自由流动。正是这一流动的存在,才使劳动力的市场配置得以实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劳动力经行政手段分配至单位后,便基本固定下来,很难按照个人意愿进行流动。而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成为市场化导向的就业制度形成的重要基础。从调查结果看,就城镇人口而言,20世纪70年代进入初职的人平均在1.91个单位工作过,20世纪80年代进入初职的人平均在1.99个单位工作过,20世纪90年代进入初职的人平均在2.01个单位工作过。而2000年以后进入初职的人虽然工作年限较短,但其平均工作过的单位数量也达到了1.58个。这一结果虽不能全面描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力工作流动的总体状况,但我们可以从当前城镇就业人员的工作单位变更状况中,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劳动力日益频繁的流动。

    第三,劳动力市场中介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初步显现。在市场化导向的就业制度中,劳动力市场中介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作为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专业化机构,在劳动力就业过程中发挥着节约求职成本、降低求职风险的重要作用。受中国传统的人际交往特征影响,以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为基础的劳动力求职模式在市场化导向的劳动力流动中依然占据重要位置。在调查中,66.7%的失业人员以委托亲友找工作的方式求职;但我们也看到,14.9%的人曾以在职业介绍机构登记的方式寻找工作,10.5%的人曾以参加招聘会的方式寻找工作,而采取由政府及单位安置的方式寻找工作的比例仅为4.1%。

    2.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增强,非正规就业成为重要的就业形式

    由于目前我国劳动力供给过剩及国有企业转型中存在大量下岗人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鼓励灵活就业作为我国政府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