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动及社会流动

    作者:张翼 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劳动力人口的职业结构、教育结构和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社会流动的加速与阶级阶层结构的快速变化。因此,很多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由经济市场化所导致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分化,另一方面也固化了中国社会阶级阶层流动的大趋势——农民阶级向体力工人阶级、体力工人阶级向白领工人阶级的转变。我们希望通过这里的分析,既描述中国当前的阶级阶层结构,又在代际流动的意义上分析中国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

    在这里,使用何种方法去划分现存社会的阶级阶层,是理解当前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及可能变化的前提。在2000年之前,对中国的阶级阶层结构比较关心的主要是社会学家。但进入21世纪之后,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等,也对中国的阶级阶层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某些商业调查机构,也开始关注阶级或阶层结构变化等话题。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的阶级阶层结构不仅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还越来越影响社会政策的配置。胡锦涛于2006年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讲话中就说:“必须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全面兼顾和实现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方针,切实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尊重他们的劳动创造和创业精神,凝聚他们的聪明才智,引导他们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胡锦涛在2009年全国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又说:“要关注不同阶层利益诉求,协助党和政府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团结和鼓励各阶层人士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见,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已经成为国家政策配置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分析阶级阶层的人数构成及结构变化,不仅在理论研究层面,而且在社会治理层面,都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

    那么,如何分析当前中国的阶级阶层结构呢?

    社会学家一般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个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其一是认同阶层,其二是客观阶层。认同阶层主要指的是社会成员的阶层主观归属——因为阶级阶层表征着社会分层的结果——高低有序的社会阶梯位置,故社会成员可以经过自我评估和自我认定将自己归属为某一具体的阶层。客观阶层指的是依据一定指标,将社会个体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虽然指标很多,但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收入、职业地位等市场位置,则是划分阶级阶层的主要考量因素。下面,我们分而述之。

    一 阶层认同结构的变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的主观认同阶层,主要偏重于“下层”,而“中上层”和“中层”偏少。从表8-1可以看出,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比如与印度相比,中国的主观认同阶层,在“中层”和“中下层”的百分比上,也远远低于印度。比如说,印度的主观认同“中层”,与法国差不多(法国为57.7%,印度为57.5%)。但中国主观认同阶层中的“中层”所占比重,在2006年为41%,在2008年为40.3%。中国主观认同阶层中的“中上层”,在2006年为6.2%,在2008年为6.8%。

    应该说,主观认同阶层的分层结构,一方面受受访者自我感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国家政策或经济波动周期的影响。倘若问卷调查时间正好是在经济波动的低谷,那么,原来将自己认同为“中上层”的人,会转而认同“中层”甚至“中下层”。但倘若经济发展创造了比较多的发展机遇,则认同“下层”或“中下层”的人,就可能向“中层”或“中上层”偏移。

    表8-1 中国与其他国家公众主观阶层认同情况比较

    但在所有社会中——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将自己认同为“上层”的人数百分比,都非常低。即使在统一前的西德和美国,主观认同“上层”的人数百分比,也仅仅分别为1.8%和1.9%。而另外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法国,其主观认同“上层”的人数百分比也仅仅为0.4%——甚至比中国2006年的全国调查数据还要低。但在巴西的调查却发现:被访问者的主观认同阶层——尤其是认同“上层”的人数百分比,却远远高于西德和美国,达到4.4%。因此,主观认同阶层的国际比较,表现的是不同国家公民的“阶级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