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国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程、趋势与发展思路(2014~2015)

    作者:游俊 冷志明 丁建军 出版时间:2015年03月
    摘要:

    中国连片特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具有设市城市数量少、城镇化进程缓慢,城镇规模小、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弱,城镇要素集聚能力不强、缺乏内生发展动力,中心城市发展缓慢且不同片区差异明显等特征。同时,各片区也呈现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多样化、高级化、集中化,空间格局趋向明确、对外通道加速建设、对内分工联系日趋紧密,农民市民化能力增强、途径多样、包容性提升等发展趋势。进而,本文提出要走因地制宜的多元化、有产业根基的可持续性、土地集约和环境友好型、分类推进的包容性城镇化道路的发展思路及相应对策建议。

    Abstract:

    There are four obvious features of China Contiguous Destitute Areas’ urbanization,such as the amount of cities is less an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delayed,the city scale is small and the driving force of key city is not strong,the resource agglomeration ability is weak and lack of endogenous impetus,the speed of central cities’ growth is slow and there are huge differences among sub-areas. At the same time,the urbanization tendency can be concluded as follow,the industrialization is more special,larger,diversified,advanced and centralized,the spatial pattern tend to be more clear and outward passageway construction is acceleration and inward division and linkage of cities is strengthen,the ability of farmers’ transformation into urban inhabitants is enhanced and the path is more diversified and inclusive. In the end,the article proposes that China Contiguous Destitute Areas should take suitable,sustainable,eco-friendly and inclusive urbanization strategy and supplies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重点推进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2014年3月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中进一步指出,“我国各地情况差别较大、发展不平衡,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试点先行”。连片特困区是我国贫困程度最严重的地区、生态脆弱的山区、省际交界的边缘区、民族聚居区,城镇化发展滞后,既是我国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城镇化工作的难点地区,特殊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使得连片特困区的城镇化难以按平原地区、发达地区的同一模式推进。然而,连片特困区的城镇化是加快连片特困区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施片区扶贫攻坚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连片特困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因而,研究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程、趋势与特征,探索连片特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对于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以及推进连片特困区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中国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程与特征

    连片特困区在我国城镇化战略空间布局中处于“两横三纵”格局的外围区域,不仅远离未来重点发展的20个城市群,而且分布在各省际交界地区,与各省会城市、省域次增长极城市距离较远,城镇数量少、分布密度低,城镇规模小、带动能力弱,集聚能力不强、缺乏内生动力,中心城市发展缓慢且片区间差异较大。

    (一)设市城市数量少,城镇化进程缓慢

    1.城市数量少,分布密度低

    设市城市数量是反映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设市城市数量少、分布密度低表明一个地方城镇化滞后且发展潜力相对有限。11个连片特困区辖545个县(市、区),设市城市(含县级市)只有112个,其中中心城市39个、地级以上城市28个[1]。有10个及以上设市城市的连片特困区为6个,分别为秦巴山片区、六盘山片区、大别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武陵山片区和乌蒙山片区,其余5个片区设市城市个数低于10个,吕梁山片区和燕山-太行山片区尚没有地级或县级区域性中心城市。

    从城市密度来看,11个连片特困区共占土地面积为150.08万平方公里,城市密度为0.75个/万平方公里,略高于全国0.69个/万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不过,若不考虑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几个地广人稀的地区,则全国城市平均密度将达到1.27个/万平方公里,连片特困区的城市密度将大大低于这一水平。各连片特困区之间的城市密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大别山片区、罗霄山片区、吕梁山片区、乌蒙山片区、六盘山片区和秦巴山片区等6个片区的城市密度都接近0.9或在0.9以上,特别是大别山片区和罗霄山片区,城市密度接近1.8个/万平方公里。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滇西边境片区、武陵山片区和燕山-太行山片区的城市密度则很低,分别为0.35个/万平方公里、0.53个/万平方公里、0.38个/万平方公里、0.64个/万平方公里和0.65个/万平方公里(见表1)。可见,连片特困区总体上城市数量少,城市密度低。

    表1 连片特困区城市数量及城市密度概况

    2.远离“中心”,城镇化进程缓慢

    通过查阅11个连片特困区中心城市距离各省(市、区)中心城市(如省会)的城市公路里程数发现,大多数都远离省会等中心城市,处于省级行政区的边缘地带。39个连片特困区中心城市中,仅有安顺市、海东市等5个城市距省会城市的公路里程数在100公里以内,麻城、凯里市距各省会城市的公路里程数在100公里左右,六盘水、毕节、汉中市等三市约为200公里,其他中心城市与所在省会城市的公路里程数都在300公里以上,部分城市甚至超过了500公里,如湖北恩施市距离武汉市约640公里,贵州铜仁市距离贵阳市约550公里。这些中心城市远离各省(市、区)的中心,不仅体现在实际距离上,更体现在“时间距离”上。由于各连片特困区多为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飞机、高铁、高速公路等高等级交通运输方式不仅量少,而且实际运行速度也受到限制,这使得在同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