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教师教育改革探索与新挑战(1977~2015)

    作者:宋萑 张博 王敬英 周深几 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摘要:

    进入21世纪后,师范院校、综合院校和中职(含中师)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并涵盖从中专到研究生的四层次培养。与此同时,各类教师教育机构在多学制的教育模式、实践导向的课程设置、创新实践活动系统等方面展开多种探索。但这些改革探索仍然背负着沉重的枷锁,理论与实践脱节、能力培养不足等老问题依然存在,教师资格考试改革政策倒逼压力加重,使得教师教育的价值定位遭到根本性冲击,去专业化挑战明显。

    Abstract:

    After 21st century,the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which covered 4-level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consisted of normal universities/colleges,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colleges,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was built up. At the same time,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were exploring multi-length education model,practice-oriented curriculum,innovation practical activities. However,such explorations were with many shackles such as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lack of capacities preparation. The recent reform in teacher certification exam policy created a fundamental attack on the value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made de-professionaliz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一 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的转型基本完成

    197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师、中师、幼师等各级师范学校,扩大招生,提高教育质量,以便为教育战线不断补充合格的教师。[1]1978年10月12日,教育部《关于加强和发展教师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恢复和建立三级师范教育体系,恢复独立的教师教育制度。1999年3月16日,教育部《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开放教师教育体系的思路,并提出我国由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进军的目标及具体举措。为此,各级师范院校开始探寻提高办学能力、增强竞争力的路径。

    (一)传统师范院校的综合化

    传统的师范院校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独立的教师教育机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师范院校逐步走上综合化的道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属师范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为首的6所部属师范大学设置了大量的非师范专业,使得传统的师范院校成为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但教师教育仍是这类大学重要的办学职能,也是体现其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二是省属师范大学开办大量非师范专业。省属师范大学虽未明确改制为综合性院校,但在办学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都作了实质性的改革,综合化倾向明显。三是专科师范院校的升格与综合化。20世纪80年代初,为提升自身办学质量,已经出现高师升格合并为综合性院校,中师升格为专科师范的现象。90年代以后,专科层次的师范院校有两个改革方向,一是与综合性院校合并升格为综合性学院与大学,二是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合并了一些同类院校(主要是地方教育学院和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由师专、教育学院合并升格的院校还保留着专科的培养层次,但本科专业已经是主流。学校的培养目标仍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但在原来师范专业的基础上扩充了不少非师范专业。

    (二)其他类型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首先是综合性大学开始参与教师培养。一类是师范类院校与非师范类院校合并升格之后的综合性大学,保留了原师范类院校的教师教育的职能;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通过成立教育学院或教育科学学院、建立师范学院或开设培养学科教师的专业等形式参与教师教育;还有的院校附带提出了培养教学人才或在教育机构从教等的任务,但并无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其次是职业技术院校参与教师培养。一方面部分中等师范学校被合并或者改制成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就保留了原有的教师培养的功能,另一方面部分艺术类职业院校也设立教师教育专业,培养艺术类的教师。还有就是体艺类专业院校参与到教师培养,由于原先师范院校艺术类院系培养规模小,难以满足需求,一些体艺类院校为了扩大就业面,纷纷设立培养师资的专业。

    (三)职前职后一体化的逐步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教师培养与教师培训,自成系统,教师职前培养在师范院校中进行,职后培训在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中完成,彼此是孤立的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教师教育综合化浪潮下,独立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教师体系逐步走向职前职后一体化。其中,教育学院与师范院校进行合并,实现了机构上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与继续教育进行承接,实现了职能上的一体化。总体而言,从20世纪70、80年代至今,我国逐步从“教师教育”向“师范教育”发展,形成了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现代教师教育新观念。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已基本完成。

    二 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初具雏形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教师教育体系逐渐走向开放,已初步形成由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体系,并进一步表现出高质量性、公平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特征和趋向。

    (一)教师教育体系的多元开放

    第一,多类院校参与教师培养。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师范学院、综合性学院、师范专科、中职(含中师)等6类,从大类上可划分为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两类。如果将中职层次的培养规模计算在内,那么非师范院校的培养规模要大于师范院校,在毕业生数、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等各项指标上均高出师范院校约10个百分点(见图1)。但是,单就本专科层次师范生培养规模而言,师范院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