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4月 |
本文旨在研究中医经典的文化特征和当代慢性病的不同特点,借鉴国内外经验,挖掘中医经典内涵,总结临床经验,探讨中医文化遏制慢性病过快增长的理论和现实基础。研究发现,中医的道德观和文化理念可以有效干预慢性病的社会、心理因素,从而达到遏制城市慢性病过快增长的效果。中医文化可以增进社会和谐与个体健康,遏制慢性病的快速增长。
This paper aimed to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s and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mporary chronic disease,referring to the experiences home and abroad,mine th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ummari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investigate the culture of TCM to suppress the excessive growth of chronic disease i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oral values and cultural ideas can effectively intervene the social,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chronic disease,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uppressing the excessive growth of the chronic disease of the city. The culture of TCM can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the individual health,suppress the excessive growth of chronic disease.
一 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健康的中医知识在文化层面的体现,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的核心要素。中医文化的具体内容体现在中医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和对健康及疾病规律认识的基本观点之中。中医古籍浩如烟海,其中关于养生文化的内容见于多部著作中,如《黄帝内经》《抱朴子·养生论》《养生八笺》《养生说》《苏沈良方》等。其中最核心的思想认为,“道德”的完美是维持身体健康和长寿的基石。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所述,上古时代的人们“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其核心就是人应该顺应环境(自然与社会)、调摄心身、保养正气。
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一定能建成现代文化强国。”我们的城市建设也要走在“以人为核心的,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城市建设中,“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党和政府站在国家战略层面如此重视民族文化,重视以人为本的文化城市建设,中医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为城市建设中维护人群的健康、遏制慢性病起到积极的作用,使沉寂在古籍里的中医文化再次复活在每个城市中的每个家庭,为整个民族的健康提供有效支撑。
二 慢性病
“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定义为长期难以治愈的疾病。慢性病常常是由于人口年龄的老化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人类不能适应客观的“社会生活”,发生种种生活方式和精神压力失调所导致,常常被称为“生活方式病”。在国内各大城市,慢性病正在日益严重着威胁着居民的健康,北京也不例外。伴随老龄化社会到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慢性病不断上升的趋势,导致健康损失、伤残增加、健康不公和社会负担日益严重。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日益被快速增长的慢性病所困扰,政府和民众为摆脱其困扰,投入亦日益增加。2014年7月北京市政府正式发布的《北京市2013年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指出,2013年,北京市户籍人口死因前三位是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占总死亡的74.0%。其中,恶性肿瘤已连续7年成为北京市的首位死因。2012年,北京市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为40307例,突破了4万例的大关,比上年增长了3.22%。10年以来,恶性肿瘤发病每年平均增长2.2%。这意味着2012年北京市每天都有110人被确诊为癌症。而10年前,这一数字约为平均每天63人,相当于10年增长了将近1倍。慢性病日益成为影响我们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2013年北京市继续加大卫生财政投入,对公立医院的拨款比2012年增长了7.01%,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拨款增长了22.67%。2013年北京市医疗机构诊疗达21882.5万人次,出院达291.5万人次。与2012年相比,诊疗人次数增长了10.9%,出院人次数增长了8.2%。因此,遏制慢病造成的严重危害已经成为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三 文化与慢性病之间的关系
(一)慢性病产生的原因
当代社会发展迅猛,医疗技术日新月异,医疗投入日益增加,但是困扰人们健康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特别是面对越来越多的慢性病,治疗面对诸多困难,所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医学。这一点西方医学家也同时发现。以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 G.L.)在《科学》杂志上著文批评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为代表,西方医学界提出了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同,认为医学的核心还应该是解决患者的社会和心理伤害。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新的健康理念:健康是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完美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况。所以,针对慢性病的治疗不仅要关注由生物学原因引起的功能障碍,而且要关注和干预由社会和心理因素对个人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还会牵涉到患者疾病症状的形式、持续时间和强度。我们认为,伴随人们的寿命延长,面对的社会关系更为复杂,社会、心理、生理因素同时发挥作用是导致人们产生慢性病的综合原因。因此,在治疗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单一的生物学因素变量,而是更多地对患者的心理或社会的因素变量给予全面的干预。
(二)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