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我国网络祭祀的发展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

    摘要:作为新型的祭祀方式,网络祭祀近年来正在产生不小的社会影响。尽管如此,网络祭祀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网络的虚拟性与开发者整合有关资源的相对乏力,成为制约网络祭祀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此,网络开发者应树立打造生命档案的核心理念,多方探讨与政府部门的互动合作,积极创新优势项目,以质量换取时间当为明智之举。
    Abstract:As a new way of mourning, the social influences of the memorial network are gradually making progresses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memorial network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The virtual nature of network and weakness of developers in the integration of related resources have become key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morial network. Therefore, the developers of the memorial network should establish a core philosophy to create the life archives. Moreover, the government and the developers should also study kinds of ways to realize benign interactions each other. In the article, the author suggests the developers should continue to develop their excellent items toughly, and the mode of "quality for time" may be a wisdom choice for the developers.

    对于网络祭祀来说,似乎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一个非常标准的定义。从当下学界的讨论来看,多数学者认为,网络祭祀应是在保留骨灰(遗体)的前提下,在网络上对逝者进行祭祀的一种形式。对此,也有学者认为,网络祭祀还应有一个高级形态,即“网葬”,也就是说不保留骨灰或遗体,仅在网络上建立虚拟墓地对逝者进行缅怀和纪念。[1]从目前来看,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显然后者还不能为人们所接受。大体而言,网络祭祀的发展,与电脑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密不可分。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网络祭祀即已开始出现。只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多大的影响。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内,除了部分民营网站外,在政府部门的提倡下,为数甚多的殡葬服务单位,如殡仪馆、公墓等都着手进行了相关网站的建设。祭祀(纪念)网站的数量越来越多,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网络祭祀在推动殡葬改革的进程中,被政府以及学界所看重。因此,准确地捕捉网络祭祀的现状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相应的解决之道,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 我国网络祭祀的现状

    要想对网络祭祀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统计,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不过,通过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祭祀网站的开办和运营来看,还是能够比较准确地捕捉到一些基本特征的。

    (一)从祭祀网站的创建质量来看,参差不齐

    从现有祭祀网站的建设来看,在开办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相较而言,殡葬服务单位筹办的纯公益性祭祀网站在数量上要远远多于民营性祭祀网站。不过,纯公益性的祭祀网站往往存在项目较少、功能简单、日常维护不利等情况。而在这些方面,民营的祭祀网站(多具有半公益色彩)则要明显占据优势。大型的民营祭祀网站,如中国清明网、无尽的爱、天堂祭祀网、中国祭祀网等由于资金相对雄厚,有固定的研发团队,所开展的项目要好于其他网站。

    (二)从现有祭祀模式的开发来看,大同小异

    尽管祭祀网站数量很多,经营主体也较为多元,但在祭祀网站的开发模式上看,基本上大同小异。如进入网络祭祀空间之后,在祭祀活动上主要是献花、点烛、烧香、敬酒、献茶、烧纸、行礼等数种。网络中所建立的虚拟墓地(纪念馆)的形制、样式等外观也并无多大差别,甚至在虚拟祭祀用品的种类和设计上,也往往有雷同之感。可以说,从祭祀模式的开发来看,由于种种原因,现有的祭祀网站仍处于起步摸索阶段,距离其成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三)从网络开发的技术来看,水平有限

    对于网络祭祀来说,没有高水准的技术开发对于网络祭祀来说显然是很不利的。因此,网络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网络祭祀的拓展前景。从现有的祭祀网站的应用技术看,不能说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比如部分网站采用了仿真技术,通过打造动感的艺术效果实现身临其境的氛围。应该说,屈指可数的几个较高规格的网站基本上达到了这样的水准。然而,对于大多数小网站来说,因经济投入等方面的限制,技术投入仍很有限,网页的维护也很不稳定。当然,网络的技术水平显然并非决定网络祭祀环境的唯一条件,但整体水平的有限无疑是制约网络祭祀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从传承文化的角度来看,有所创新

    因为网络祭祀完全是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进行,显然是很限制人们情感的抒发的。[2]有鉴于此,部分祭祀网站着力在打破虚拟与现实上下功夫,很好地实现了传承殡葬文化的目的。比如,近年来部分祭祀网站开始将“实景墓”概念引入到网络祭祀中。所谓“实景墓”,就是将逝者的现实墓地相片引入祭祀网页中,以供逝者亲朋缅怀。甚至更有大手笔,将现实中整座墓园做成网络背景,进而打破虚拟与现实之间的隔阂,营造如对实物的观感。这样的一种网络祭祀手法,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再如,从祭祀的角度来看,国人之所以重视祭祀,在很大程度上与增强家族凝聚力、彰显家族(家庭)的影响力是直接相关的。那么,在网络祭祀上又当如何来实现这一点,以及逝者亲朋又当如何实现互动?对此,如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网络祭祀的发展前景。从现有的网络祭祀发展状况来看,应该说这一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那就是有条件的网络公司设置了网络祭祀互动平台,即便有地域之限仍可以通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