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3月 |
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古代王朝更替、江山易名、朝野换位等,任何一个时代的变化都必然地出现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东欧的剧变、苏联的解体,中国、俄罗斯以及原东欧的前社会主义国家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模式的大转型。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文化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新产业纷纷涌现,新技术得到广泛传播与应用,产业领域的新理念、新模式、新价值层出不穷……人们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因此,“转型时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引起了众多的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学研究者的深度关注。[1]对于转型社会的文化变迁的研究,对于解决当前世界范围内由于社会变革、科技发展、观念变迁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新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历经30多个年头了,殡葬行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也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殡葬行业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逝者的丧葬形式与丧葬方法以及对逝者的祭奠模式、葬礼葬仪和祭祀内容等,都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传统殡葬文化的变迁与转型。本文拟从历史进程不断演化的视角,针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殡葬文化如何在“转型社会”大潮下发生演进与变迁的现状,对我国当代民众的殡葬理念、丧葬模式、祭奠方式以及殡葬行业的价值观念转型等进行一个粗略的扫描,以图揭示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殡葬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与未来的发展走势,并对中国殡葬行业如何面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殡葬文化变迁,提出可供参考的路径选择与应对措施,以抛砖引玉求得同仁的绳愆纠谬。
一 中国当代殡葬业的发展与变迁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当代殡葬业跟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步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我们的殡葬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殡葬形式、祭奠方式以及国民对于殡葬行业的认知态度等方面来看,明显呈现出多元化、丰富化和复杂化的特征。传统的殡葬业正在从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主导型、从单一的政府包办体制转向以政府主导为主的多元化服务体制;殡葬行业的运营模式正在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从单一转向多元,从国内转向国际,从地域化转向跨地域化。人们对于殡葬行业的特性理解与认知,也开始从社会福利型、社会公益型转向社会消费服务型。殡葬产品与殡葬服务,也从供应单一型转向服务多样型。殡葬服务提供与殡葬产品生产,也开始从生产主导型转向流通主导型。殡葬管理模式与运营模式也从模仿型转向创新型、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这些转变都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出现的,有许多数据与例证可以充分证明这些变化。
尽管变化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代价,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中国当代殡葬业而言,最值得注意的变化是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观念的变迁。尤其是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人口老龄化、青年人信仰缺失、家庭观念淡化、因应我国国情的计划生育政策产生了大量独生子女家庭,导致家庭规模急剧缩小,家庭力量单薄等,城市化与殡葬业的关系呈现出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从而导致殡葬行为方式以及人们对于殡葬的态度明显出现了“摇摆、冲突、转化”等不确定因素。它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1.重视与排斥
所谓重视,是指家家户户在办丧事时,对殡葬业是重视的。一个家庭需要办丧事时,他们觉得殡葬业是重要的,对殡葬从业人员是尊敬的。国家对殡葬业也不能说不重视,政府有专门的民政部门来管理,古代那种暴尸街头无人管理的情况一般不会出现。国家也办有专门的民政学院来培养殡葬方面的大专人才。学者们对殡葬业的重视,表现在著书立说上,现在关于殡葬业和殡葬文化研究的书籍越来越多,还有专门报纸杂志来发表有关的文章,这都是过去所没有的。
但就一般家庭而言,办丧事的时间是短暂的,办丧事的次数也是可数的。社会大众在多数时间对殡葬业的基本态度以排斥为主,他们对殡葬业有一种心理忌讳,在大众心目中,这个行业一直被看做是“不吉利”或“晦气”的行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