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3月 |
档案事业是一个古老的事业,是珍贵的历史记忆遗产,是文化遗产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档案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经验到理论、从探索到成熟的历程。先人在给我们留下宝贵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后人生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八大报告指出“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同时指出“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而后人生档案的创建正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后人生档案的内涵
众所周知,人们都知道人生档案,即人事档案,它铭记着一个人的奋斗历程;而后人生档案不仅是记录一个人的奋斗历程,更注重的是对逝者人性的深刻剖析和精确提炼。后人生档案是指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通过殡葬专业机构,对逝者的简历、生平、事迹、照片、音像等资料,应用策划设计、挖掘整理、信息处理、排版校对等程序,形成一套完整的书面及数字档案文献遗产。后人生档案创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人文性和普及性四大特质。
二 创建后人生档案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高度的文化自觉既是一个民族自尊自强的表现,也是促进国家进步的基础。在这样一个新形势下,创建后人生档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一种进取。
(一)后人生档案创建是缅怀瞻仰的需要
生老病死是人生发展的必然阶段,人能长寿但不能永寿,死亡是任何生物不可抗拒的自然发展规律。据有关专家推测,自有人类以来至今,大约有800多亿人逝去;2011年全国死亡率为7.14‰,我国目前年死亡人口960万。由于时代、国家、民族、科技、文化、宗教等不同,人类在为先人缅怀瞻仰的方式方法上各有不同。中华民族经历了5000多年的殡葬历史文化洗礼,期间有战争、疾病、自然灾害等各种原因引发的死亡人口不计其数。因此缅怀瞻仰活动是人们对逝者感情怀念的自然表达,是后人对逝者表示尊重并值得推崇的祭奠方式。而后人生档案是缅怀瞻仰活动的源头,为缅怀瞻仰活动提供重要资料和信息来源,是缺一不可的环节,同时创建后人生档案也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缅怀瞻仰方式。
(二)后人生档案创建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思想受到挑战和冲击。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现代社会里,在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下,传统教育面临着危机和价值困境。青少年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受到巨大影响。自我意识强、全局意识差,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差,好胜心强、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健全人格结构现象的存在,解决这些问题都急需创建后人生档案。每一份后人生档案都记载着一段历史的印记,应该成为一份鲜活的生命证明。因为对后人进行传统教育,坚定信仰教育,倡导美德教育,发扬协作教育都十分必要。而后人生档案是通过殡葬专业机构,将逝者的简历、生平、事迹等进行整合,提炼正能量之精髓,以家族模式的贴心教育方式进行运作。真正起到缅怀故人、慰藉世人、教育后代、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目的。有人感言,在经济增长的故事以外,中国还有一个文明重建的故事。因此后人生档案创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后人生档案创建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需要
人类为生存求发展,从脱离低级动物界开始,就以高智商能力生产信息、收集储存信息、整理开发信息、传递交流信息、吸收利用信息(即管理信息)。人类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因而人们的认识又有一个继承性,后人从前人的实践经验中获得知识,并应用这种知识而有所发明,同时又为后人积累新经验而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华各民族从古代到今天的蒙学读物、衣冠文物、礼仪习俗、语言文字、天学地学、农学医学、工艺建筑、数学方技、音乐歌舞、戏曲绘画、思想信念等。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文精神的根本,是我们民族的终极信念所在,是安身立命之本。
而后人生档案正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价值观和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