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2006~2014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2015年展望

    作者:刘小珉 陈心之 出版时间:2015年04月
    摘要:

    2006~2014年,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与全国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加大,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建筑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全国的地位稳步提升;农业生产逐年增长,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农业的区域化比较优势特征进一步显现;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且趋于协调,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内贸、外贸平稳向好,但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式影响,增速趋缓;地方财政收入较快增长,财政收支缺口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更关注民生建设;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贫困发生率降低,减贫速度快。与此同时,经济发展面临种种问题和挑战,需要各种努力予以应对,确保经济朝着稳增长、提质量的方向推进。

    “十一五”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的重大自然灾害,在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国家加大投入力度,西部大开发取得了预期成果。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民族地区[1]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发展能力稳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开始显露,重点生态工程进展顺利。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经济优势,自我发展能力有所增强。社会事业得到有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两基”攻坚规划基本完成,社会保障覆盖面逐年扩大。民生工程投入力度加大,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2]2011~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艰难的国内外环境,民族地区在中国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转型发展新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克服局部自然灾害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

    本报告拟对2006~2014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对2015年发展态势进行展望。

    一 2006~2013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回顾

    (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与全国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

    2006~2013年,全国GDP总额从216314.4亿元增长到568845.2亿元,年均增长10.08%。同期,民族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727.95亿元增长到64772.2亿元(见图1[3]),年均增长13.08%,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从9.58%上升到11.39%,上升了1.8个百分点。这表明,2006~2013年,民族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与全国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但相对差距有所缩小。

    图1 2000~2013年民族地区GDP及增速

    2006~2013年,全国人均GDP从16500元增长到41908元,年均增长9.52%。同期,民族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1067元增长到33833元(见图2),年均增长12.8%,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28个百分点;占全国平均值的比重从67.07%上升到80.73%,上升了13.66个百分点;与全国的绝对差从5433元扩大到8075元,扩大了48.63%。[4]同样,民族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的绝对差距在扩大,但相对差距在缩小。值得说明的是,虽然民族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不及其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但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的相对差距缩小幅度大于其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的相对差距缩小幅度,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的绝对差距扩大幅度小于其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的绝对差距扩大幅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地区生产总值能更真实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说明民族地区经济处于总体向好的趋势。

    图2 2000~2013年民族地区人均GDP及增速

    分时期看,“十一五”时期,民族地区经济虽然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增幅冲高回落(见图1),但仍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民族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13.72%,比“十五”时期高2.18个百分点,比2011~2013年的年均增速高1.71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11.2%)高2.52个百分点。同期民族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为13.13%,比“十五”时期高0.64个百分点,比2011~2013年高2.05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11.95%)高1.18个百分点。2011~2013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拖累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但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仍以两位数的增幅(12.01%、11.08%)呈高增长态势,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8.23%、8.6%)。

    分产业看,2006~2013年,民族地区第一、二、三产业都在稳步发展,实现增加值分别从3499.66亿元、9149.78亿元和8078.5亿元增长到8853.1亿元、30646.9亿元及25272.2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5.32%、16.18%和12.36%。其中,第二产业增速比全国同期高5.38个百分点,且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6%(见表1),表明民族地区具有很强的第二产业驱动特征。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构成由2006年的16.88∶44.14∶38.97调整为2013年的13.67∶47.31∶39.02,产业结构有所优化。

    表1 2006、2013年民族地区三次产业及各民族省区的贡献情况

    分省区看,2006~2013年,民族地区8个省份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都高于10%(全国平均值10.08%)。其中最高的为内蒙古(15.3%),其次为贵州(13.02%),广西、青海、西藏、云南、宁夏的年均增速也都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