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4月 |
动漫产业是一个既具品牌价值又有文化价值的产业,文化底蕴是其内核。文化既有地方色彩,也要有世界共同的价值,才能造就产业规模。台湾发展动漫产业唯一的契机即是中华文化,如果过度强调中国台湾文化,便过于偏窄,很难走向世界。
各地漫画产业有不同的文化特质,美国漫画多数为简单的英雄救美,故事不够复杂有趣;法国作品则精致得如同艺术品,但故事本身离我们距离太过遥远;而日本动漫则较好地结合了本土文化与世界共同价值。台湾动漫创作协会荣誉理事长邓有立分析,以全球风行的日本动漫来看,漫画内的人、房子,都不像日本,反而像欧美,但日本动漫表面上追求世界共同的价值,它的“底蕴”即是完完全全的日本文化,如此同样可形成产业规模[1]。台湾的动漫产业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是跟着日本动漫产业的脚步而开始兴起的。
在日本,动画产业在21世纪前已进入成熟阶段,日本动漫和音乐文化,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一环,渗透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商机无穷,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从事日本动漫产业,并创造出更多、更美的作品。日本动漫画商业体系早已成形,每一部大型动漫创作都有系统地进行整体性商业推广。漫画家对于其作品衍生制成的电动玩具、在线游戏、电影动画、卡通频道等漫画商品都会配合不同媒体进行宣传。同时,漫画家也会将其作品人物肖像进行相关授权,制成服饰、玩具等各式生活类的周边商品。
图1 国内外作家透过国内代理商销售作品的流程
台湾动漫画推广协会理事长苏微希[2]表示,要了解台湾的动画与漫画的文化发展,首先需了解其构成要素是什么。由于各地区环境与条件的不同,动漫画产业的特色也就各异。但基本上循着“动漫家通过国内代理销售作品”的方式进行经济活动,而消费者则通过读者回馈、销售量等方式完成与作者的交流。在网络发展成熟的今天,也会有作者跳过代理商,使用网络销售等方式直接为读者服务,读者也多了留言、论坛等直接向作者反映的渠道,台湾也不例外(见图1)。
一 台湾动漫产业的发展历程
台湾的漫画产业在1945~1965年极为兴盛,当时知名作家有陈定国、刘兴钦、洪义男等人。我们可以发现,那个时代台湾漫画作品和同时期日本漫画比较,两地的作家画技相近、画风相似,可见当时台湾的漫画产业与日本拥有相同的发展条件,由于地理位置相近,两地画风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3]。
但1966年,台湾漫画产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浩劫。1962年9月27日台湾“行政院”通过了“编印连环图辅导办法”,并于11月公布,预定由台湾“教育部”编译馆负责审查。此“法案”于1966年实施,在1967年时,所有台湾漫画均需通过编译馆的审查才能出版。由于当时台湾处于戒严时期,审查标准于今日来看便显得荒唐可笑。如漫画中不得出现会说话的狗、会飞的人,理由是“不得出现违背现实的情节”,在此标准之下,台湾的漫画家与出版社无法稳定地推出新作品,自然也无法避免倒闭的命运。但在该时期,台湾民众对漫画的需求依然存在,幸存的出版社便纷纷以“海盗”(盗版)的方式,在未取得授权的情况下翻译、出版日本畅销作品。
20世纪70年代刚兴起的漫画创作风潮因漫画审查制度而全面停止,1977年东立出版社[4]创社,陆续出版了许多日本畅销漫画作品,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80-1990年,台湾的本土漫画创作进入了复苏期,如小咪、东立出版各种漫画周刊,以及时报出版社的“欢乐漫画半月刊”、“星期漫画”[5]的发售,还有小咪新人奖、时报漫画大擂台等漫画竞赛管道的设立,使得敖佑祥、蔡志忠、麦仁杰、阿推等漫画家得以有新的发展空间。[6]
1987年台湾废除了漫画审查制度,于是兴起一股创作风潮,敖佑祥、麦仁杰及郑问在此时期崭露头角。1992年东立创立“龙少年”,开始培育本土漫画家,台湾也是在这一年开始取得日本漫画正式版权,所以可以说,现今45岁以下的台湾民众都是看着日本漫画长大的。
但这一时期,台湾漫画一方面培育本土漫画家的条件尚不成熟,另一方面漫画家本身的素质来不及养成,以致没法创作出感人至深的好作品。进入2000年后,国际开始注重版权问题,台湾许多出版社付出了极大努力,终于争取到日本出版界的认可,得以正式代理日本漫画。有趣的是,当时日本漫画业界惧怕被冠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