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4月 |
电影特别是电影产业,与技术的革新步骤紧密相关。历史上,有声技术、彩色胶片、宽银幕、电脑特技等都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产业。在今日,数字化成为一个新的时代标志,IMAX、3D、全景声、48帧等正在急剧改变电影产业的各个方面,改观这个时代任何一人的视听体验。
数字化是电影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票房大国,在影院发展速度上甚至超越了美国。在文化产业改革的大旗引导下,电影产业中的影院环节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文化因素,调动了全民的观影热情。
整体来说,从2003年中国院线体制带动市场化改革,中国票房总量实现了飞跃,从2003年的10亿元发展到2013年的217亿元。[1]更重要的是,以影院为核心,将电影进行了传播,实现了功能的多元化转型,与都市文化发生了紧密的联系。而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北上广深四座一线现代化大城市。激增的影院数和银幕数,与城市商业综合体紧密的连接,构建着一座又一座社区中心。而这一切,正是由于电影数字化以来,实现了数字拷贝传送和物流方式的便捷性,从而解决了影院供片发行的根本问题。
在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中,深圳数字化影院的现状和发展路径是个特例。2008年数字化技术普及之前,深圳几乎没有影院行业发展的空间,当时全市影院仅仅10余家;但到了2013年底,深圳关内外影院数量达到106家,其中全数字影院有90家。这惊人的“深圳速度”背后,几乎没有政府的主导痕迹,完全是资本推动的竞争结果,当然,这种完全由资本推动的竞争格局也呈现出外地院线纷纷进驻、影院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等乱象,显示了其结构性问题和市场隐患。但深圳数字院线的发展,也正好说明了今天中国数字电影方兴未艾的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一 电影产业的数字化发展趋势
电影从诞生之日开始,就与技术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数字化作为电影发展史上继胶片之后的又一次革命,为整个电影产业带来了巨大变化。电影院作为电影产业链的放映环节,是整个行业发展的重要表达传播载体。影院的数字化发展自然是大势所趋。
作为世界电影发展的一线地区,美国于1995年出现首批数字电影院。数字影视作品也随之出现。数字电影的发展最初多是从3D动画片开始的,比如美国的《玩具总动员》系列,以及中国的第一部数字电影《青娜》。
我国的数字影院发展始于2002年:中影集团于2002年6月组建了由100家数字影院组成的数字院线,并将首批1.3K数字放映机安装到其中13家位于大城市的主要影院。
2004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通过《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城镇数字影院建设。随着多部数字影片的陆续上映,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相关单位的指导以及市场的推动下,我国2K数字银幕逐渐发展。
2007年,中影集团着力推广应用数字放映技术。当年,我国数字银幕从44块增至489块。此后,我国数字银幕数持续快速增长,并成为全球数字银幕增长最快的国家。数字立体电影(3D电影)出现以后,在高票房收益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出现了争上数字银幕的现象。数字电影在放映商和观众心目中成为高质量放映、观影的标志,亦成为获取更高经济效益的手段。
截至2013年11月,我国已拥有3661家数字影院,46条数字院线[2]。从2012年的数据来看,横向与美国进行比较,美国的总银幕数为39918块,中国为13116块;美国平均8000人拥有一块银幕,而中国则是90000人。从总观影人次来看,美国为13.6亿人次,而中国为4.67亿人次。[3]这些数字在2013年均有增长。截至2013年11月,我国的银幕总数已达到18097块,增加了近5000块;平均每75000人拥有一块银幕,且总观影人次上升到了5.52亿人次。而影片的制作、发行也实现了全面数字化,这也为数字影院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4]2013年全年总票房超过215亿元,其中61部影片票房过亿元,均创历史新高[4]。
二 深圳市电影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分析
说到深圳电影产业的发展,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特区片和动感影院,还有2002年盛况空前的《英雄》首映。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影市场发展也逐渐步入正轨,而深圳市场创造了极具特色的深圳电影发展速度:2003年票房3000万元、2006年超过1亿元、2009年3.31亿元,截止到2013年底,深圳电影年度票房已达8.4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