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4月 |
广州市自明清以来就是繁华都市,也是重要的港口城市,有着浓重的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的传统。作为省城,广州市在地理、文化、行政等各方面都一直代表了广东,粤曲、绘画等艺术门类都比较发达,而电影也同样是广州市的一种典型的传统文化。从1912年起,广州市就已经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电影城市,市内电影院众多,上海、好莱坞的制片和发行公司都在香港或广州市设有代理商。作为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广东电影市场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省电影公司每年向全省发行影片100多部,放映超过百万场次,全省电影票房最高年份超过亿元,观众超过10亿人次,在当时全国的发行放映系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一 广州市影院业的历史沿革
从1995年开始,国内许多地区的电影发行单位就开始探索新的电影发行方式和经营机制。国内电影发行业逐步走上由垄断到打破垄断、由发行单渠道到多渠道、由省内院线到跨省院线改革发展的道路。2000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文化部下达《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提出“积极推行院线制,促进跨地域经营”的部署和要求,大大推动了院线制改革的进程。2001年12月28日,两部门再度签署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要求各省在2002年6月1日前,完成院线组建和实行一级发行的工作,否则,将停止供应进口分账影片。自此,广州市影院行业进入了新的时代,形成新的格局。
广东省影院行业的改革和北京、上海相似,都是当地省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改制的院线,成为市场的主体,它们是北京的新影联院线、上海的上海联合院线和广州市的华影南方院线。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行政体制决定的市场模式,全国各省会城市均保留了此格局,但北上广深四个一线都市拥有庞大的观影消费市场,二三线城市贡献票房从2012年才开始。广州有它的特殊性,它的主要特色在于远离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扎根广东浓厚的地域商业文化,所以从商业角度来说颇有建树,从文化角度来说也有它的地域特殊性。
2002年电影体制改革在广州市实施的结果,形成了金逸珠江与中影南方新干线的两极格局。2002年,广东省电影公司成立了“广东华影南方”(2005年改名中影南方新干线),广州市电影公司成立了“广东珠江院线”(2008年改名为金逸珠江院线)和深圳深影3条院线,另外在广东市场还有全国第一条跨省院线中影星美。而就广州市影院市场来讲,主要的影院都由南方新干线和金逸珠江院线控制;中影星美主要和深影院线争夺深圳市场。原先省市一级电影公司与地方影院之间单一的买卖拷贝关系逐渐弱化,影院市场开始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经营的势头。电影体制改革将电影市场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推向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这也是制片—发行—放映的大电影产业链中首先开放的,因此,众多院线依托自己的资源,对影院市场进行了新的划分,院线和影院之间的关系突破原有的行政上下级,而是利益共同体,这大大促进了影院建设和院线服务工作的提升。
在全国范围内,广东电影发行业很早就开始尝试市场化轨道。1996~1999年,广东省电影公司和广州市电影公司联合经营了4年,共同开拓电影市场。但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发,两套班底对市场发展思路和利益分配比例产生了歧见,于是从1999年1月1日开始,两家电影公司各自排片,各自引进节目,各自发行,从合作伙伴变成了竞争对手。也正是这两套班底最终成为广州市电影市场的竞争对手。
和新电影市场深圳不同,广州市影院有着传统的格局,在院线制建立初期并没有留给太多外来竞争者的空间,其主要的竞争对手就是以广东省电影公司经营部为基础的华影南方院线,还有广州市电影演出公司与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合作发起的广东珠江电影院线。
二 广州市数字影院的现状
目前活跃在广州市的电影院线共有13家(见表1),拥有超过10家影院的院线公司有广州市金逸珠江(25家)、中影南方新干线(22家)、广东大地院线(12家)。截至2013年11月,广州市电影院达79家,银幕数达479块,座位数64501个(均低于深圳),2013年1~11月,广州市全市累计放映电影约80万场,总票房为83855.85万元,观影人数达2032.7万人次,平均上座率为15%,平均票价为37元。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见表2),票房最高的三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