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资本监管的宏观政策效应(1994~2012)

    作者:刘亮 张超 出版时间:2015年04月
    摘要:

    1988年巴塞尔协议公布后,各国相继实施类似于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性监管。资本监管在银行业监管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与日俱增。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银行审慎性监管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单个银行的稳健经营,但会造成银行业经营的顺周期性并干扰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现阶段,我国央行应该考虑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资本约束下的不同行为,在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提前预见其变动,进而保证货币政策效果。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irst Basel Accord in 1988 marked a worldwide adoption of minimum capital requirements that had to be met at all times.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macroeconomic and monetary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e Basel I and Basel II systems of risk-based capital requirements. Regulatory tightening of capital ratios can generate aggregate shocks,which capital regulation can enhance the procyclicality already inherent in banking,and that capital requirements can influence macroeconomic outcomes and alter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cyclical effect of capital adequacy requirements and different reaction between state-controlled commercial banks and other commercial banks. The paper offer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avenues of research on the interplay between bank capital regulation,the economy,and monetary policymaking.

    一 引言

    巴塞尔协议是银行监管的重要规则。1988年巴塞尔协议I正式颁布。随后,各国相继实施类似于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性监管,资本监管在银行业监管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与日俱增。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协议II出台。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银行披露出越来越多的信贷损失,银行间市场几乎失效。2008年10月,英格兰银行估计按市值计价的美元区债券和信用证券的损失为2.8万亿美元。这相当于全球银行3.4万亿美元一级资本金的82%。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催生出巴塞尔协议Ⅲ。该协议草案于2010年提出,并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获得了最终通过。

    我国自2004年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来,正式确立了资本监管在银行监管中的核心地位。我国银监会要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2010年底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其他商业银行可在2011年以后在自愿的基础上提出申请实施新资本协议。2012年6月7日,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被称为中国版的巴塞尔协议Ⅲ。不断强化的资本监管的宏观效应不可小觑。

    二 文献综述

    很多学者把1990~1992年的经济衰退与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性管制可能导致的银行信贷紧缩联系在一起。众多学者的研究显示,1989~1992年,资本充足率要求导致美国商业银行增持政府债券,减少贷款投放。Wagster(1999)认为,从1990年到1992年,由于资本充足率的约束或者更高的监管要求等因素,加拿大、英国等国银行的资产结构经历了美国同行们类似的调整。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说,Hellwig(2008)认为资本充足率与准备金制度是有共同之处的,可以作为银行操作信贷规模的第四大工具,当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时候,银行将不得不相应缩减贷款规模,以达到监管部门对资本金水平的要求。国内研究资本充足率监管对货币政策信贷调控影响的文献并不多。苏贵兵(2006)认为,实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后,存款准备金对银行信贷的约束正在弱化。货币政策对银行贷款的影响取决于银行产业的资本充足状况。王胜邦(2008)认为,监管当局和货币当局必须重视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宏观经济效应。李连发(2007)认为,为了更好地实现价格稳定的调控目标,中央银行需要关注银行资本监管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之前的研究表明资本充足率要求会在一定条件下影响银行信贷,从而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可能是顺经济周期的。他们较少研究资本充足率监管是否会同样影响货币政策操作以及货币政策效果。本文试图区分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构建横截面数据模型,来探究资本监管对宏观信贷供给的不同影响。

    三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宏观影响的实证分析

    我国监管当局在1994年发布了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但监管当局1998年才开始系统地收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数据。因此,本文实证研究的时间区间选择在1998~2008年。本文选取了我国9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包括3家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ICBC)、中国建设银行(CCB)和中国银行(BOC),以及6家股份制非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招商银行(CMB)、浦东发展银行(PDB)、深圳发展银行(SZDB)、华夏银行(HXB)、中国民生银行(MSB)和福建兴业银行(FIB)的相关数据,构建了一个时间序列/截面数据的计量模型。横截面数据模型的优点是使分析简单化,样本银行都是全国性商业银行,因而可以进一步地消除不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异对贷款需求的影响。本文的资本充足率数据来自BVD数据库中的BANKSCOPE子库,其他宏观经济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此外,贷款供给的变化还受到其他一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经济扩张阶段,贷款需求旺盛;在经济衰退时期,贷款需求萎缩。倘若中央银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也就越多;反之,则银行的资金来源就越少。另外,商业银行的个体特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贷款供给能力,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特征可能是不同的。

    为此,我们建立以下模型:

    Loanit=a1·GDPt+a2·Mt+a3·CAPit+a4·Dumt+C

    被解释变量Loanit为第i家银行在第t期的贷款余额。解释变量为:①GDPt表示第t期的GDP,衡量经济的景气状况;②Mt表示货币供给M1在第t期的水平。国内文献在衡量货币政策松紧状况时并无统一的指标,本文以货币数量为指标反映货币政策的松紧状况;③CAPit表示第i家银行在第t期的资本充足率;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