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
一 发展概况
根据香港统计年刊(2014版)数据,香港共有55种报纸(较上年新增4家),其中中文报纸28份(较上年增3份),英文报纸12份;期刊715种(较上年新增31种),其中中文期刊474种(较上年增28种),英文期刊99种(较上年减少1种)。[1]2014年初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的调查显示,香港人对新闻界的公信力评分是6.18分,跌到1997年以来传媒公信力调查数据的最低点,包括报纸与电子传媒。报纸中公信力排名前3的依然是:《南华早报》,《经济日报》,《明报》。广播电视媒体中,公信力排名第一的是香港电台,商业电台和有线电视居第二、第三位,亚视、无线两大电视台的评分则大跌,无线台从第二位跌到第四位,亚视从第五跌到榜末第八位。
根据香港政府网上2015年1月1日的统计数据,可供香港接收的电视服务分为“本地免费电视节目服务”“本地收费电视节目服务”“非本地电视节目服务”三类,共17家公司,频道数目达476个(见图1)。电台方面,可供香港接收的电台广播服务机构4家(较上年减少1家)、共17个频道(较上年减少12个)。[2]香港是一些亚太区刊物的业务基地,《金融时报》《亚洲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国际版《国际先驱论坛报》和《日本经济新闻》也在香港刊印。[3]
图1 香港电视服务机构构成
二 香港报纸不死,市场竞争激烈
香港报纸近年竞争仍然白热化,所面临的媒体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公众对媒体的感知、信任也在发生变化。报纸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面临被互联网挤迫的情形,尽管如此,香港的报纸数量却不降反升,数量甚至超过了2003年。
2013年底香港数名资深报人开始筹创一份收费报纸《香港晨报》,该报租用了多层写字楼,年初紧锣密鼓招兵买马,但到2014年5月却发布信息称主要股东退股、难以为继,胎死腹中,欠薪过千万港元被追讨。
也有报纸也在谋图拓展,比如免费报纸《都市日报》的新老板就有意花5亿~6亿港元买地皮兴建总部,谋求该报大发展。该报还积极招揽资深媒体人,其中一些是壹传媒或《苹果日报》的前高层。《都市日报》财经版开始加入增值内容,文化版、时事、副刊及娱乐版也陆续改革。
香港的晚报曾经是媒体界的著名风景,兴盛一时,但是20世纪后20年不断衰落。《新晚报》原为《大公报》子报,曾经风光无限,2012年6月被领袖传播集团收购,并于当年8月20日以免费报方式复刊,2013年12月8日起改为收费,在便利店发售、每份5港元。2014年3月上旬终难逃停刊命运,其亏损数千万港元。与此同时,壹传媒集团由于业绩缩减,2013年停刊了旗下免费报纸《爽报》,退出香港免费日报市场。2014年3月又宣布缩减开支5%,包括香港台湾两地的《苹果日报》《壹周刊》等所有报纸、杂志和网上媒体均删减版面、裁减人手。为壹传媒动新闻提供动画服务的壹传媒动画公司,也重组架构,裁减670名员工中的约13%。
香港媒体的竞争形势可谓瞬息万变,2014年上半年经营情况有所改善,香港经济日报集团广告收入半年增两成,推动纯利大升4.75倍至2323万港元,而壹传媒半年盈利1.04亿港元,按年大增8倍。
香港的期刊也是媒体界著名一景,在舆论界发挥着重要影响。期刊数量尽管比10年前有所减少,但在2008年以来基本持平,甚至在2012年以后有所增加(见图2)。
图2 香港期刊数量(2003~2013)
三 香港广播电视遭遇网络军
1.香港电视发展
香港电视频道之多,堪称世界之最。而香港电视的品质也接受民众的监督。2014年2月香港通讯局就亚视和无线两公司的本地免费电视牌照续期举办公听会,近300市民出席,发言的26位市民中有18人反对政府续牌给亚视,批评亚视太少自制节目、只是转播内地电视台节目,或者不断重播等;市民也批评无线的电视剧剧情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尽管如此,香港电视在商业上所获成功相当可观。2014年5月,无线公布了2013年营业额达56.86亿港元,比上一年增加4%,纯利再创新高,达17.38亿港元。[4]
2.数码广播电视开启新纪元
2008年香港数码广播开启了电视新纪元,是香港电视史上重要的一年。为了赶在北京奥运会时启用,香港政府加紧数码地面广播建设,并在2007年的最后一天晚上七时启播。2014年1月香港市民可通过机顶盒收看,电台的三个数码电视频道试播,其中一个是转播中央电视台国际纪录片频道。
到2014年底,数码广播电视在香港已运行7年。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