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空气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1]。2013年,我国中东部及西南地区大部分城市持续雾霾,1月雾霾日数已经打破了50年来的纪录[2]。覆盖大片中国土地的极端雾霾给人民健康、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带来了较大的危害。作为引起雾霾的主要因素,PM2.5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并引起热议,也再次敲响了中国环境治理的警钟。
一 中国城市PM2.5污染状况
PM2.5即细颗粒物,指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悬浮颗粒物,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影响气候,并可以随着人的呼吸进入体内。由于它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于富集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巨大。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PM2.5小于每立方米10微克是安全值,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35μg/m3时,人的死亡风险比10μg/m3的情形约增加15%。
中国的PM2.5污染表现为如下四个特点。
(一)污染水平高
2011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91个国家110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及排名,其中有中国的32个城市,排名在第812~1058位。即使是空气质量较好的海口,在WHO的排名中也居于巴黎之后。从部分试点监测城市的监测结果来看,执行新的空气质量标准(PM2.5年均值的二级标准为35μg/m3)后,我国城市空气中的PM2.5污染逐步凸显,多数城市PM2.5超标,与国外一些发达城市和世界卫生组织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10μg/m3)相比,均存在很大的差距(见图1)。PM2.5污染水平的偏高给中国城市带来的挑战是严峻的。
图1 部分城市7天PM2.5观测数据(2013年3月23~29日)
(二)覆盖范围广
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区域每年灰霾天数已达100天以上,个别城市甚至超过了200天。特别是进入2013年以来,出现了入冬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雾霾天气过程。据统计,2013年1月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3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5天,为50多年以来的最高值。其中,中东部地区雾霾日数普遍达到5~10天,污染范围覆盖近270万平方公里,涉及我国17个省市自治区和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40余个重点城市,影响人口约6亿人。同期公布PM2.5数据的74个城市中,有33个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安全值(PM2.5<10)的30倍,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3]。
(三)空间分布不均匀
2012年,由耶鲁大学的Angel Hsu领导的研究小组向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提交了一份报告,利用美国卫星影像数据分析了中国全境PM2.5地表浓度年平均值的空间分布,指出中国内地仅有海南、西藏、黑龙江三个省(自治区)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安全值(PM2.5<10),其余省份均超标。他们根据卫星监测的数据,描绘了2001~2010年中国各省PM2.5浓度的变化曲线,显示北京、上海、广东三地PM2.5年均浓度虽然近年来有所下降,但是与九年前相比下降幅度有限[4]。从我国目前74个重点城市公布的PM2.5观测数据看,我国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仍未发生重大改变,黄河以北的PM2.5污染情况更为严重,其中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区域的PM2.5污染有加重趋势(见图2和图3)。
图2 PM2.5指数最高的前12个城市(2013年3月30日10:00)
图3 PM2.5指数最低的前12个城市(2013年3月30日10:00)
(四)污染成分复杂
PM2.5污染物主要包括工业生产、燃煤、机动车尾气等排放的一次污染物及其在空气中经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粒子。但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和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状况的差异,各城市PM2.5污染源的贡献率也不尽相同。如根据广州环保局2012年3月8日公布的PM2.5污染源解析结果,机动车污染占38%,工业污染占32%,可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占18%,工地扬尘占12%。北京环保局公布的结果为PM2.5污染中22%是机动车排放,16.7%是煤炭燃烧(锅炉功能等),16.3%是工业喷涂,16%是城市扬尘,4.5%是农村秸秆焚烧,24.5%是周边省市带来的影响。上海环保局公布的分析结果为机动车船等移动源占25%,工业工艺过程15%,工业锅炉、炉窑占11%,电站、锅炉占10%,干洗、餐饮和民用涂料等生活源占5%,秸秆燃耗、化肥使用和畜禽养殖等农业源占4%,区域影响占20%。对郑州市高新区的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当地PM2.5污染中二次气溶胶占26.7%,土壤扬尘占25.9%,燃煤占19.1%,生物质燃烧和燃油占16.3%,机动车占9.6%,燃煤除外的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