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人文生态观念下的民间传统文化保护

    作者:尹虎彬 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导言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主义运动建立起来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包括自由、民主、科学、进步和平等观念,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精神基础。东方的许多文明古国正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告别传统而走向现代的。新兴的现代民族国家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出现,这些国家的现代历史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新型学校和军队的建立,伴随着以强化国家统一为目的、自上而下的现代民族主义文化建构。在这些现代民族国家的主流或官方意识形态里,科学与愚昧、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等二元论的文明观念曾经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它的基本前提是东西方文明、现代与传统的对立观念。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经济不断增长,成为各个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基本标志。但是,今天的全球社会发展,一方面是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另一方面是建立多极化世界的呼声日益高涨,在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中,各种地区性冲突不断,贫富差距加大,国际社会秩序受到威胁。这时,新轴心时代文明论者,提出并倡导文化多样性、“和而不同”、多元并进的新的世界秩序。[1]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或许可以使人们走出文明冲突论、单边主义文化霸权的阴影,克服抽象的普世主义和封闭的特殊主义的两难选择和非此即彼的线形思维模式。文明对话与文化多样性,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观念,所有这些归根结底来自我们对于人类社会文化的重新反思。本文将在这个前提下反思民间传统文化在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的历史命运,探讨它对建立当下和谐社会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70年代以来就倡导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Proclamation of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项目。这个项目的术语看起来有些令人费解。事实上,民俗或民间文化的定义在1989年的建议书中是开放的、可接受的:民俗(或传统、大众文化)是文化共同体完全基于传统的创造,通过群体或个人得以表达,可被识别为通过模仿或其他手段进行口头传播的期待与价值的反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仪式、风俗、手工艺、建筑及其他艺术。关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如何保护,在过去的30多年间已经有许多探讨,今天在谈到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时,这个题目的含义已经有了很多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地位与它的作用变得非常重要。传统的哲学强调整体高于个体、理性优于感性,文明观念中有发达与落后的分野,文化上还有所谓先进和落后之分。但是,从晚近的学术和人类实践来看,人们更加强调的是文化的多样性,强调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保护,它的特别意义在于,只有在今天人们才有可能摆脱固有的偏见,不管这种偏见是来自种族的、地域的、语言的、信仰和宗教的、国家意识形态的等。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对这些偏见都应该进行反思。不然,戴着有色眼镜的价值判断,会阻碍这种文化保护的实践。

    就中国现阶段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而言,依然是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自上而下利用权力与资本进行运作,发掘民间社会所提供的传统文化资源,带有强烈的知识精英所主导的民族国家话语。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民间传统文化开发,迎合现代文化时尚和世界旅游消费的潮流正在消泯传统社会结构和地方文化传统特性,使其迅速商业化和融入流行文化。在主流文化物质主义的冲击下,文化开发行为变成单纯的追逐物欲的行为。因此,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物的古建筑和器物迅速流入古物流通市场,祭祀神灵的庙会和仪式活动成为贫困农民求富的路径。人们没有考虑到,那些还处于贫困状态的社区,人们更多地保留和选择非工业化社会的古老习俗和生活方式,是保持其社会内部和谐、避免混乱的一种文化行为。这本来是同一个社会的一部分人的权利,他们也感到传承文化的义务。我们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庙宇、古器物和传统精神文化每分每秒都在消失,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在社会经济文化上处于弱势,被强势文化的物质主义所迷惑,他们还没有深切地觉悟到自己的文化是有价值的,是需要捍卫的。他们不由自主地成为这一文化的破坏者。河北乡村经过15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