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体制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就是一种要素结构变革,结构决定功能。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消费结构、国际收支结构等重要结构的变革使中国经济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奇迹。然而,新常态下,高经济增长已经不可持续,结构失衡问题呈现加剧趋势,中国经济要想赢得长远未来,关键在于优化动力结构。对于山西来说更是如此,动力结构变革对山西资源型经济也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当前,山西正处于经济运行最为困难、改革发展任务最为繁重的时期,必须抢抓最后关键窗口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破解动力结构失衡问题,使全省经济增长结构从单一化、片面化结构转变为多元化、分散化、均衡化的“动车组”结构,逐步实现动力结构优化再平衡,再造经济增长新动力。
一 山西经济面临增长动力结构失衡
山西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失衡主要包括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两个方面。内部失衡主要指投资消费结构失衡,表现为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失调。2000~2014年,全省投资率持续上升,增长幅度较大,而消费率却落后于投资率,差距越来越大。外部失衡主要指国际收支结构失衡,表现为外贸依存度较低;净出口率不高,2009~2012年每年出口小于进口,对外贸易出现逆差;FDI对GDP的贡献变化迟缓,全省外贸水平较低,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现象。
(一)内部失衡
近年来,山西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投资一马当先,投资的扩张明显大于消费的增长。从表1和图1中可以看出,投资率由2000年的33.9%攀升到2014年的96.8%,变化波动比较大,对山西GDP的贡献和拉动作用整体呈明显上升态势;消费率从2000年的39.2%上升到2014年的43.5%,变化波动比较小,对山西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弱于投资,且远远低于平均60%以上的消费水平(见本报告第二部分),消费与投资之间的失调比例进一步加大。山西呈现“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增长模式,投资消费结构失衡,从中长期看,如果没有足够的消费需求做支撑,新增投资也将成为无效投资,影响山西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表1 2000~2014年山西省消费率和投资率的变动
图1 2000~2014年山西省消费率和投资率的变动
(二)外部失衡
山西地处内陆,长期以来外贸水平较低,2014年全省海关进出口总额达162.5亿美元,创山西历史最高水平,但是与同为中部地区且相邻的河南相比,仅占河南(650.3亿美元)的25.0%,且其增幅比全国平均增幅高0.6个百分点。从表2和图2中可以看出,外贸依存度大致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态势。总体来看,山西经济增长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不高。净出口率偏低,2000年为3.2%,高于2014年的0.8%,且2009~2012年每年都出现贸易逆差,与全国高速增长的净出口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表现出进一步恶化的趋势。FDI占GDP的比重先减少后逐渐增大,但是曲线变化却很平缓。综上所述,山西对外开放程度明显不高。2014年12月29日,山西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推进山西新一轮对外开放,促进山西经济增长。
表2 2000~2014年山西省外贸依存度、净出口率和FDI占GDP的比重
图2 2000~2014年山西省外贸依存度、净出口率和FDI占GDP的比重
二 山西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失衡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结合山西省情,从山西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影响山西经济增长动力的主要因素,选择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失衡测度指标。本报告主要参考项俊波对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测度指标的划分[1],部分指标根据山西实际进行修正。这些指标的选取及最终确定既要充分反映山西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特点,又要准确测度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是否失衡以及失衡水平。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独立性原则、可获得性原则以及可比性原则,从而确保测度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并制定评分标准表。独立性,即指标相对独立,且指标之间无法兼容;可获得性,即指标数据的获得能够保证统计上的连续性;可比性,即指标可以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
(一)测度指标的选取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知,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主要包括投资消费结构和国际收支结构,因此,本报告选择投资消费结构和国际收支结构两个总体指标作为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失衡测度指标的基本指标